“我是科学家”第21期“到野外去!”及特别场圆满落幕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20-06-15

  2020年6月13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第21期演讲及特别场活动成功举办。

  第21期“到野外去!”也是“我是科学家”2020年的第一场演讲。5位演讲嘉宾分别从植物演化、猛禽监测与保护、气象、火山与地质研究等角度,为观众分享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发现及背后的故事。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副处长刘俊出席活动。

  和往期不同的是,本场演讲活动不设现场观众,而是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在网络实时传播,吸引了超过300万位热爱科学的观众在线观看,并在直播间踊跃提问,嘉宾也耐心隔空解答。

  

  演讲嘉宾。左起:顾有容、邓文洪、董颖、季建清、卞赟 | 摄影:VPhoto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顾有容分享的题目是《绿绒嵩、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顾有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高山植物,“因为高山植物都美,尤其开花的时候特别漂亮。”

  高山上环境比较极端,不仅紫外线强,还有低温和大风。演讲中,顾有容展示了许多高山植物的照片,并解释了其性状的原因:高山植物蓝紫色花朵相对较多,是因为合成了较多的花青素以减少阳光的伤害;花朵往往大而艳丽,是靠消耗积累已久的资源吸引昆虫传粉……“植物之美本身就是科学问题。”

  

  演讲嘉宾顾有容:《绿绒蒿、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 | 摄影:VPhoto

  顾有容在演讲中介绍,马先蒿属是他近几年比较感兴趣的类群,因为其形态多样性较高,有助于理解植物与极端环境的协同进化过程。“看到一种特殊生物的时候,能够有能力回答它为什么长成这样,这就是我眼中的科学之美。”

  

  演讲嘉宾顾有容:《绿绒蒿、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 | 拍摄:VPhoto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演讲的题目是《猛禽守护生态系统,而我想守护它》。邓文洪对野外的兴趣,源于本科期间一次在大兴安岭对黑嘴松鸡的调查。“我第一次看到鸟类还有这么严格的社会等级,让我真正接触到动物世界的神奇。”

  猛禽是邓文洪重要的研究对象,“简单来说,猛禽就是吃肉的鸟。”演讲中,邓文洪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着重介绍了攻击性强的灰脸鵟鹰和领地性强的长尾林鸮。他指出,猛禽其实离人们并不远,北京就是一个迁徙通道。

  

  演讲嘉宾邓文洪:《猛禽守护生态系统,而我想守护它》 | 摄影:VPhoto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猛禽对动物群落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同时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为了更好地守护猛禽,邓文洪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在猛禽迁徙必经的百望山和望京楼等地进行监测,目前已经坚持近十年。“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能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

  

  演讲嘉宾邓文洪:《猛禽守护生态系统,而我想守护它》 | 摄影:VPhoto

  在题为《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的演讲中,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分享了他的“追风”经历。卞赟出生于气象世家,刚加入中国气象局时,他更想当一名预报员,把脉天气、诊断未来。结果,误打误撞走到台前,成为了追风记者,报道气象灾害。

  “我追过很多次台风,去的最多是苍南县,几乎每一次都是严重的水灾,并伴随山体滑波、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除了追风,卞赟也追沙尘暴、追冻雨、追强对流天气等各类气象灾害。在报道中给公众科普气象知识,传播些防灾减灾的技巧;同时借助灾害天气事件进行一些科学数据收集,用于气象科研。

  

  演讲嘉宾卞赟:《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 | 摄影:VPhoto

  为什么一定要去现场追风?卞赟的解释是:很多人尤其是内陆居民,很难想象气象灾害有多严重,说再多不如亲眼所见。近距离拍摄灾害现场,可以让公众更直观了解到气象灾害能达到多么恶劣的程度,并通过科普帮助大家避免可能的风险;同时,这些数据也能用来辅助科研。“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通过这些科普信息的传递,能够在每一次大灾中哪怕多挽救一条生命,我觉得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演讲嘉宾卞赟:《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 | 摄影:VPhoto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季建清带来题为《为什么火山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好奇心、重生和时间》的演讲。在他看来,火山与人类休戚相关,“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和各种成分的气体,构成了水圈和大气圈,并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环境。”比如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1816年整个北半球经历了‘无夏之年’,农作物减产。

  火山喷发导致周围生命的毁灭,但毁灭后,沉降的火山灰又会给生命输送新的养分。“火山物质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营养,世界上几乎所有活动火山,或是近期有喷发的地区,都是生命聚集和繁茂之地,比如我们东三省的黑土地。”

  

  演讲嘉宾季建清:《为什么火山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好奇心、重生与时间》 | 摄影:VPhoto

  在有文字之前,人类遭遇的灾难无从记载。季建清老师介绍,火山年代学可以根据沉积于各个地层的火山灰,判断火山喷发的年代,匹配火山事件与环境灾难。“我们去野外,采集火山样品,在室内做实验,反复测试检验,精益求精,就是希望在时间上,把我们感受的环境变迁、生生死死、社会动荡与火山喷发对应起来——进而,理解过去和现在。”

  

  演讲嘉宾季建清:《为什么火山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好奇心、重生与时间》 | 摄影:VPhoto

  在题为《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演讲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主任董颖分享了她建造地质公园的故事。“发现地质遗迹里美的景观,鉴评其科学价值,提出可保护开发利用的方式,这就是我的工作。”

  创建地质公园,也推动了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比如,一开始,蓟县剖面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个地层或者一块岩石,但地质学家看来,它代表了8亿年前海洋形成的古地理环境。”

  

  演讲嘉宾董颖:《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 摄影:VPhoto

  “在我眼里,每一块岩石都是有生命的。”在董颖眼中,她的工作充满创意,可以把地质遗迹变成公众眼中的诗和远方,“大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发现更多诗和远方,把美丽、知识、文化带给大家。”

  

  演讲嘉宾董颖:《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 摄影:VPhoto

  在随后的特别场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带来题为《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恐龙画卷》的演讲,分享了他研究恐龙足迹的故事。与刑事侦查中的足迹鉴定类似,恐龙研究者也能通过恐龙足迹得到信息。“恐龙足迹研究的是恐龙的生前事,能带给我们古行为学的知识。”

  “之前我想研究恐龙化石,但后来觉得足迹也很有意思,很多信息可以互相弥补。”邢立达曾两度在重庆綦江错失恐龙足迹发现的机会,那里也是他研究开始的地方。演讲中,邢立达介绍了他研究的有趣足迹,并解释了其中蕴含的信息。

  

  演讲嘉宾邢立达:《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恐龙画卷》 | 摄影:VPhoto

  邢立达还介绍了在四川昭觉矿区的研究经历。他不仅在废石堆找到了翼龙足迹,还在矿区爆破间隙发现了中国第一道确凿的恐龙游泳迹。“我们古生物研究者最大的享受就是它的未知,每天都可能增加一个新的认识,这种更新迭代的速度是其他学科远远比不上的。”

  

  演讲嘉宾邢立达:《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恐龙画卷》 | 摄影:VPhoto

  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副处长刘俊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普信息化处副处长刘俊为现场科学家颁发聘书 | 摄影:VPhoto

  未来,“我是科学家”系列演讲将会持续举办。“我是科学家”内容平台将聚集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传播体系。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