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恐龙同时代的鳄蜥凭什么熬过了生物大灭绝科技日报 2020-07-22 作者:王 钰 程惠珍 刘 昊 |
瑶山鳄蜥最早诞生于2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因此被称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地处广西贺州市的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目前该保护区有野外生存的鳄蜥500只左右,而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里404只。今年,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只珍贵的本土鳄蜥宝宝。
为什么说鳄蜥是与恐龙同时代、有着古老血统的爬行动物?6500万年前,恐龙在白垩纪晚期灭绝,但是鳄蜥却生存了下来,它究竟是如何成功抵御住恐龙都无法抵御的灭绝命运的?其中的秘密不仅科学家认为值得深入探索,普罗大众也难以遏制对它的这份好奇。
古老血统可用来研究爬行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鳄蜥因头部和体型与蜥蜴相似,而从颈部以下身体部位,尤其是侧扁的尾部,与鳄鱼酷似,故得此名。
在民间,老百姓称它为雷公蛇、大睡蛇、落水狗,因其立春之后雷雨天生产、见人就跳进水里以及生活习性喜静不喜动得名。
1928年至1929年间,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广西大瑶山,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又似鳄鱼的爬行动物,被德国专家命名为鳄蜥,由于鳄蜥发现于广西瑶山,故在中国多以瑶山鳄蜥相称。
科学家们认为,鳄蜥身上所保留的古老血统,对于研究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变进化和分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鳄蜥属鳄蜥科鳄蜥属,为单型科单型属物种。“也就是说鳄蜥科只有鳄蜥这一个物种,这可能是长期进化过程中,这个属只有它这一个种存活下来了,尽管化石研究表明它曾经有一个近缘种。”长期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武正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武正军认为,从系统发育关系来说,由于鳄蜥保留了一些较原始的特征,所以蜥蜴类的进化以及系统发育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爬行生物中古老的物种之一,鳄蜥身上至今仍具有某些远古爬行生物的特征。“从微观层面看,科学家将鳄蜥与蜥蜴目其它种类比较后发现,鳄蜥的核仁组织区(NORs)无活性或活性弱,说明其在蜥蜴目中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从形态方面看,鳄蜥的骨骼具备非常原始的特点,鳄蜥具有泪骨、上颞骨及板骨;具有松果孔;翼骨具齿;下颌由6枚分离的骨块组成;第三颈椎具肋骨;间椎体见于第1颈椎与第2颈椎间的三角骨,尾椎有人字骨;锁间骨具有长的正中骨干;头体背面皮肤均有真皮骨板;上颞骨完整,上颞弓及眶后弓完整;前颌骨有成对腭突及切齿突;古腭型;下颌麦克尔氏骨沟未完全封闭;人字骨不与椎体愈合;锁间骨十字形;尾椎自截。”武正军说。
武正军表示,以上特征都反映出鳄蜥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及原始性,证明鳄蜥是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蜥蜴。
从恐龙大灭绝时代幸存下来的秘籍还不知道
作为第四冰川纪末期残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古老爬行类动物,鳄蜥本身还有哪些有待研究的未解之谜?目前相关研究有了哪些进展?
“这些未解之谜包括鳄蜥能潜水很长时间,是什么样的机理能让它耐受这种缺氧环境?鳄蜥是变温动物,全球气温变暖对它的影响有多大?它能否适应这种变化?鳄蜥性别决定机制是什么?目前,气温变化对它的影响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武正军说。
6500万年前,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遭遇大灭绝。鳄蜥是和恐龙一个时代的,虽然恐龙被大自然淘汰了,可是鳄蜥却依然存在着,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史前活化石。其中的原因在哪呢?
“关于它是如何抵御灭绝命运的,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解释。”武正军说,通过对它的体温调节能力、活动规律等的研究发现它有一些特性,推测可能与它能抵御灭绝命运有关。“第一是它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其它爬行动物要强一些,第二就是它活动少,俗称大睡蛇,对食物和能量的需求较低。”
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和资源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掌握有助于有效、科学地评价濒危物种的等级并制定保护措施,为相关种群资源管理部门制订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贺州市和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加强瑶山鳄蜥保护,与广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合作,建立了瑶山鳄蜥救护繁育中心,在瑶山鳄蜥人工繁育与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目前,广西其他分布区已很难在野外见到瑶山鳄蜥,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鳄蜥数量最多的分布区,并且在去年5月实施了鳄蜥的野外放归,共放归了15只,这是全球首次科学性的放归。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量子排序可勾勒病毒传播“路线图”
下一篇: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出炉”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