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格比”:“小个头”台风不容小觑

中国气象局 2020-08-04 作者:赵晓妮 卢健

  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自8月1日生成以来迅速升级,来势汹汹。如果说上一个台风“森拉克”是给广东沿海带来“喜雨”的温柔台风,那么更为强大的“黑格比”则须给予更严密布防——它个头虽小,与一些大台风相比,在监测、预报和防御上难度却更高。个中奥秘,请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周冠博为大家详解。

  一个“标准”台风的“非典型”特点

  就在持续高温的华南沿海正“享受”松松垮垮的台风“森拉克”带来久违降水时,另一个结构十分标准的的台风“黑格比”快马加鞭向东南沿海奔来。

  与空心台风“森拉克”相比,“黑格比”台风眼清晰许多,结构更为紧凑,强风强雨都按部就班在中心附近“就位”——简单来说,从外貌上看,一眼就能认出它是一个台风。

  然而,“黑格比”在个头和移速上却是一个妥妥的“小众”台风——

  从“黑格比”携带的风和雨来看,“雨露”尚且可以说“均沾”,但它中心附近的大风分布并不对称,东侧风大而西侧风小。

  从个头上来看,“黑格比”是一个十足的小个子,它的半径只有160多公里,而大部分中等强度的台风半径都在300公里到600公里左右。

  然而就是这个小个头,它移动速度却较快。一般来说,台风移速都在15-20公里/小时左右,但“黑格比”已达到了20-25公里/小时。不仅如此,“黑格比”近海强度增强速度也较快,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热带风暴级到强热带风暴级、台风级的升级。

  “浓缩型”源于“小众出身”

  “黑格比”在体型和速度上都表现比较特别,这源于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角力”。

  “黑格比”体型较小,因为它是一个高空冷涡延伸到地面而形成的热带系统,这种“甩出来”的高空冷涡结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

  绝大多数台风(91%)起源于5°N至22°N的洋面,其本身是一种从低层到高层都为暖性的热带扰动系统,从西北太平洋移近我国时逐渐加强为台风,这是“比较常规”的台风生命史。

  “黑格比”则起源于不同的高空冷涡形式。副高边缘的高空涡一般是冷性系统,但势力发展到足够强后逐渐下降延伸到地面,由于海温比较暖,导致冷性涡旋转为暖性系统,由此“甩”出了体型玲珑的台风。

  除了体型,“黑格比”偏快的移速也引人关注,这是由于它紧邻稳定而强大的副高,引导气流较强,形成了“稳定的引导力”。“黑格比”东侧风大、西侧风小的不对称结构,则来源于它与副高之间存在的气压梯度的影响。

  预报和防御难点:小个头更可能打“突袭战”

  与大部分台风相比,“黑格比”个头不大,但体型结实、动作灵活,由此给预报和防御工作带来不少挑战。

  强度预报方面,充沛的水汽、高空强烈的辐散、强势的垂直上升运动,是一个台风成长和发展重要条件。但8月2日“告辞”的台风“森拉克”和当前在南海酝酿的低压系统则带走了部分季风水汽,南海季风目前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南海大部分地区。后期,季风形成的水汽会输入到“黑格比”当中,强度随之增强。

  “黑格比”北上后是否会与北方西风带结合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影响?这也是预报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防御方面,如果台风较庞大,其靠近我国近海时,外围深对流系统可能会很快扫过来,这通常会给防御留有一定时间。但由于“黑格比”个头小,可能会导致人们的警惕性降低,但在它快速靠近我国近海时却可能“发动突袭”,导致风雨影响突然增强,给防御带来一定挑战。“黑格比”登陆后,需重点关注风雨影响,及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不过,在有效防御下,也不可忽视“黑格比”带来的“福利”:福建等地前期出现的干旱,或将因台风带来的雨水而得到缓解。此外,这次台风对长江中下游以及巢湖地区的影响也较小。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3日20时至4日20时,东海西部和南部以及钓鱼岛附近海域、长江口区、杭州湾、浙江沿海、福建东北部沿海将有8级至9级大风。3日20时至4日20时,浙江中东部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东南部局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气象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