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涝下,水稻为何有望灾年实现丰收科技日报 2020-08-26 作者:马爱平 |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汛情发生正值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关键时期,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组织水稻专家组,实地调研评估灾害影响,科学指导灾后生产恢复,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指导,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从实地走访和调研看,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等因素,水稻有望灾年实现丰收。”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告诉记者。
早稻增产趋势未被洪灾逆转
“洪涝灾害导致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王戈说。
他分析,一是因为种植面积扩大。据调查,今年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4省(区)早稻面积明显增加,比2019年增加约470万亩;二是早稻群体构建合理;三是技术保障增强。我国早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省(区)共4个,其中广东、广西两省(区)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两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但这些区域历史上就灾害频发,因此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多,集中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烘干设备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了秧苗质量,提高了作物本身抵御灾害的能力;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了保障,大幅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使灾年夺丰收成为可能。”王戈说。
中稻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
“从中稻生产情况看,尽管洪涝灾害导致南方部分中稻生育进程推迟,无法及时晒田,分蘖受阻,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易发,但目前中稻处于苗期,后期回旋余地大,只要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单产和总产有望与去年持平。”王戈说。
究其原因,他指出,一是受灾区域集中。调研发现,成灾和绝收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蓄洪区,占全国中稻面积比重不大。二是应对措施及时。三是近年来,对水稻洪涝灾害研究比较多,减灾技术成熟。“对扬花期前的田块,可排出积水后加强水分调控和肥料运筹,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对扬花后的田块,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一般洪水退后3—5天割苗。割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护根促芽,低留稻桩,确保再生稻大穗多穗高产,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灾害损失。”
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从晚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部分晚稻秧田被淹,秧苗素质偏差,早稻腾茬晚影响双季晚稻适时栽插,特别是机插秧超秧龄现象突出,苗高苗弱、返青期延长,不利于晚稻稳产高产。但晚稻生产也存在种植面积增加、技术储备充足等有利因素,只要田间管理措施到位,晚稻生产再获丰收就有保障。”王戈分析。
“近年来,科技水平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从水稻本身看,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能力,个体和群体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比如亩穗数减少了,一定程度上穗粒数就会增加。实际生产中,只要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强化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大灾之年同样可以获得丰收。”王戈说。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