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4.6亿年前海洋动物如何“生娃”

新华网 2020-09-14 作者:王珏玢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国、爱沙尼亚、美国、英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团队,运用最新显微成像技术,捕获了一种在远古海洋中生存了1亿多年的微小动物——几丁虫的繁殖瞬间。

  几丁虫是一类体型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生活在4.8亿至3.6亿年前的远古海洋中,身体长度以微米计,形态上看,有长颈瓶状、壶状、圆筒状等多种形状,像是一个个微型“漂流瓶”。几丁虫虽小,却能帮助人类找到石油等矿产资源,还为科学家破解物种大灭绝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它本身的生物属性,人们一直所知甚少。

  此次,科研团队采用近红外显微成像、显微CT等多项高精尖技术,对一批4.6亿年前的几丁虫化石标本进行研究。科研人员意外地发现,一种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畸形变异的特殊几丁虫标本,其实是记录几丁虫生殖瞬间的关键材料。通过对20枚此类特殊标本的观察,研究团队识别出几丁虫的两种生殖模式:一个母体一次繁殖一个后代,或一次繁殖多个后代。

  科研团队还对几丁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复原:母体底部慢慢变厚,随后,子代的底部在此生长出来。与此同时,子代几丁虫的颈部也在母体内部发育。待二者发育完成后,就会融为一体,脱离母体。

  “这是种典型的无性生殖方式。我们还发现,几丁虫母体在‘生娃’后,也能继续存活,而不是很快死去。”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艳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质学》上。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