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近日,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独家专访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并分享他对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解。
强国论坛:您是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袁亚湘:总书记的讲话体现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作为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我们应该更加刻苦努力地工作,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贯彻到科研工作之中,把“四个面向”作为科研攻关的总目标和总方向,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强国论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您认为我国科学家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家精神对于指引科学研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袁亚湘: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有着爱国、奉献、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攀科学高峰等精神气质。在新时代,这种科学家精神正在我们的科学家群体中被重新唤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开始自觉地继承和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漫长的、孤独的,要以全身心的专注之心与奉献之心去刻苦钻研,要经受住各种外在诱惑,要舍得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因此,即使一个人有非凡的智力天赋,但他缺少对人类、对民族国家的情怀大爱,他是无法长期忍耐钻研之苦的,他也无法探取科学宝藏。
强国论坛:总书记对科学人才的工作非常重视,他认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那您认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时,我们又将如何有效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
袁亚湘:让专注于科研事业的科研人员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待遇,不要过分把“帽子”和待遇挂钩。
科技竞争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基础研究,关键是营造一个适合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把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搞好,让已有人才能安心、舒心、潜心工作,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人都有用武之处的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吸引到高端人才,汇聚到优秀人才。
强国论坛: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你是如何理解这“四个面向”的?
袁亚湘:“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调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必须拥有“人类”视野,必须立足“全人类”的立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对于全人类发展的担当精神。
“面向经济主战场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调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必须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我们的科研必须立足应用,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必须有的放矢,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要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这是新时代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思想。中国科学家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一切科研的首要地位。这是中国科学家“仁爱”情怀的展现。
强国论坛:近日,您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本届论坛聚焦科技期刊生态圈,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好的科技生态?
袁亚湘:作为科技工作者理想的“好生态”,就是广大的科技人员把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上,能够安心、潜心、舒心的做研究,以追求发现规律、证明定理、提出方法、解决问题作为最高的宗旨,而不仅仅是看表面的文章和奖项。
强国论坛: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和十年前相比,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未来十年,您对我国科技期刊又有哪些期待?
袁亚湘: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跟十年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中国大部分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低。这十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各种指标、影响力、吸引外部稿源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地位都有显著进步,而且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目前英语使用广泛,我们大多用英文写论文,国际科技期刊多为英文杂志。但回望历史,牛顿写论文用拉丁文,那时候的科学家应该不会想到20世纪英语会取代拉丁文变成科技世界通用语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而且有这个信心,将来也许不是十年,可能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后,世界各地的人都学习中文,因为那时候最好的期刊是中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