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八卦:那些官方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20-10-14 作者:可可 |
10月5日开始,2020年自然科学类的诺奖将陆续揭晓。虽然地球上的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科研人终生都与诺奖无缘,但这不妨碍我们一颗八卦的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传说中的“二月提名”和“神秘电话”。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很多内容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官方承认,而仅仅是来自一些科学机构的揣测。至于是不是靠谱,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2020年诺奖周即将开启(来源:作者自制)
要获得诺奖需要时间验证,再重大的成果,也无法获得当年的诺奖?
2月1号是自然科学类诺奖每年的提名截止日期,原则上,当年2月到当年10月间的成果,无论多么有影响力都只能参与下一年的评奖。不过从2013年希格斯粒子和2017年引力波的案例来看,诺奖委员会是可以灵活对待这一准则的。
希格斯粒子的最终发现和引力波的历史首次成功观测同属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物理理论成就,获得诺贝尔奖甚至在当年就拿奖完全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不过诺奖委员会却在是否当年就给两个成果颁奖的问题上出现了“双标”的局面。
2015年9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已经发现了第一个引力波信号,此时业界就已经获知了结果。但从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角度出发,LIGO项目领导小组没有选择召开面向公众的新闻发布会,而是在继续观测并得到重复结论后才于2016年2月11日向全球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于是,引力波探测完美地错过了该年度的奖项提名,延后了一年直到2017年才最终获奖。
引力波获奖三人组,来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7/summary/
反观发现希格斯粒子的获奖,则似乎又打脸了所谓严格遵循提名截止日期的说法。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对外宣布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决定性”证据。当年,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就因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似乎违背了2月1号提名截止的规矩,但外界也给诺奖委员会找了很多用以“开脱”的理由。比如,早在2011年,CERN就观测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决定性证据,并且2012年已经召开了规模甚大的发布会,声称其最近发现的新基本粒子符合希格斯等人理论上对于希格斯粒子特征的预言。虽然对外的新闻发言仍然表现得保守谨慎,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因此希格斯粒子很可能已经在2013年2月之前获得了当年的提名。并不存在“插队”一说。
希格斯粒子获奖二人组(来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3/summary/)
那么,为什么地位和意义同样重要的引力波探测没能获得插队资格?毕竟2015年9月就已经获得了足够让业内信服的结果。对此,很多人认为获奖人选的具体选定耗费了诺奖委员会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最终结果的宣布才晚了一年。
与引力波探测不同的是,从希格斯等人提出理论预言到该粒子最终被发现,时间超过了40年。虽然在当时曾对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进行过预言的科学家团队至少有三个,它们之间在早期也对谁的贡献更大有过激烈的论争,毕竟这是一旦获得实证就会铁定拿下诺贝尔奖的重量级成就。不过经过40年的积淀,希格斯和恩格勒的基础性贡献得到了普遍公认,其余候选人要么存在原创性争议,要么犯过关键的理论失误,要么就是已经身故而失去评奖资格。因此,希格斯和恩格勒获奖可能是早就在评委会中形成共识的。
但引力波探测项目LIGO在1990年才获得美国国家基金会批准,1991年才获得拨款并开始建设,1999年建成后,在2002年才开始第一次正式运行。整个LIGO团队非常庞大,在建设和观测过程中起到过关键领导作用的科学工作者就有数十人。从中选出三位获奖者实在不是一两次讨论就能解决的问题。诺贝尔奖是得到全球公认的科学世界第一大奖,诺奖委员会也需要在秉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尽量让评选结果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后世的评说。因此,基普·索恩、莱纳·魏斯和巴里·巴里什晚一年时间获得诺奖,可能也是评委们做出的慎重选择。
以上便是关于诺奖截止日期的一点点八卦,至于是否靠谱,除了诺奖委员会便无人知晓。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具体成果的评判标准以及评选流程是诺奖的核心机密,因此这些猜测恐怕也只能永久地停留在八卦的程度上了。
诺贝尔奖获奖证书(弗里茨·哈伯/1918/化学)和奖牌(来源:维基百科“诺贝尔奖” )
为什么连线采访总能找到人?
连线采访获奖者是每年公布获奖结果时都有的环节,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有过疑问,为什么每次连线都能找到人?这些大牛科学家们诺奖季节整天都呆在家里听电话吗?
根据美国物理联合会旗下科普网站InsideScience的说法,答案是当然不排除确实有这样年年等电话的候选人,但每次采访都能联系上的关键是在答案公布之前的大约一小时,诺奖委员会就会和当年的获奖人联系,请他们在获奖结果公布时协助进行采访。
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在获奖结果公布前一刻还没接到通知,那么候选人获得今年奖项的希望大半是已经“凉了”。和广大吃瓜群众一样在电脑前面等待开奖的结果也仍然是铩羽而归,不会有意外惊喜。
因为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而闻名全球的日本化学家远藤章也是诺奖的热门人选之一,而且由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他同时占有了生理及医学奖和化学奖两边的获奖可能。最近这些年,每年的诺奖季,远藤章都会返回位于秋田县山区的老家,与家人一起等待开奖。因此,他的祖屋也便成了附近媒体记者们集中的会场。由于交通不便,记者们即便是从附近最近的城市驱车赶来,单程也要三个小时左右。
而且,由于生理及医学奖和化学奖相隔一天开奖,记者们不得不在三天内两次往返。对此,远藤章也表示十分抱歉。每年化学奖结果公布尘埃落定后他都会感谢远道而来的记者们,同时也表示欢迎大家明年再来。希望今年颁奖结果公布之前,他能够接到神秘的跨洋电话,也让记者们不再年年受两天的奔波之苦。
当然,有守着电视等候结果的,也有看起来对能不能得奖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的。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奖时间就比预定晚了一段时间,据说其主要原因就是作为奖项得主之一的希格斯当时正在乘机,因此无法接到电话。莫非希格斯老先生没想到当年的诺奖委员会给他“走了后门,插了队”,心说反正今年也不会是我,还是该干嘛干嘛吧。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结束后的远藤章和妻子(来源:每日新闻)
能不能得奖,赔率说了算?
那么,存不存在诺奖委员会和奖项得主们以外,在结果正式公布之前就知晓获奖者的其他机构呢?在自然科学诺奖的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案例。这一方面是因为获奖人选对于诺奖委员会和奖项本身都是最高等级的机密,在万众瞩目的宣布仪式之前就出现“泄题”事件绝对不是诺奖委员会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类诺奖毕竟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因此除了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兴趣的特定人群,普通人兴趣恐怕不会太高。
与之不同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则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距离更近,或者至少能让普通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拥有更大的市场自然也给了新闻界抢跑的动机。在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多次发生过颁奖结果公布之前就走露风声乃至博彩网站赔率忽然诡异调整的情况。如果不是有人提前将结果透露给相关的媒体和机构,很难解释这样的事件为何发生。
当然,我个人比较愿意接受的说法是,自然科学类诺奖代表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自身过程中最高水准的智力成就,具有天然的“纯洁性”。因此各国媒体和媒体从业者也会带着一定的敬畏与底线进行相关报道,而不会将相关新闻附会上带有八卦和调侃性质的娱乐色彩。
让科学报道回归科学议题本身,恐怕是各国新闻媒体在进行诺奖报道时应该遵循的终极原则吧。
日本著名诺贝尔文学奖“陪跑员”,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第一版(来源:维基百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
今天的八卦就到这里,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的自然科学类诺奖都将“花落谁家”吧!
参考文献:
1. How (Not) to Win a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Inside Science
https://www.insidescience.org/news/how-not-win-nobel-prize-physics
2. How to almost win the physics Nobel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9069/full/
3. The 2014 Nobel Prizes/ What You Should Know Ahead of Time | Inside Science
https://www.insidescience.org/news/2014-nobel-prizes-what-you-should-know-ahead-time-0
4. Who Didn't Win This Year's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Inside Science
https://www.insidescience.org/news/who-didnt-win-years-nobel-prize-physics
5. Winners Leaked and Bizarre Tweets/ The Nobel’s Not-So-Winning Week | TIME.com
https://world.time.com/2013/10/11/winners-leaked-and-bizarre-tweets-the-nobels-not-so-winning-week/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