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宜居新名片——海南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走笔

中国建设报 2020-10-14

  近年来,海南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储存转运、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刚性政策“强”引导

  2019年11月,《海南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生活垃圾分类前端到末端管理、从责任归属到监督机制等方面,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规范。

  今年6月,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完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组织印发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启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标准》等修编工作,为全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海口、三亚等4市先后制订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行动方案》或《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为全域施行垃圾分类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序推进“强”示范

  海口市通过建设分类投放容器、智慧垃圾分类屋以及开发垃圾分类公众号和查询小程序等方式,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居民小区分类覆盖率达91%,资源化回收利用率达26.6%。

  三亚市按照“全域铺开 重点推进”的原则,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该市的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均配备了生活垃圾智能化收集箱,完成了设备采购招标流程等工作。

  儋州市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选取了65家单位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共覆盖城区居民4428户、17150人,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约2.5万人,约占城区人口的12%。目前,各试点单位居民和职工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80%以上、参与率达60%以上、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50%。

  三沙市选取永兴岛作为试点,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进办公区、进校园、进营区、进渔民社区”主题宣传活动、建设永兴岛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以及将生活垃圾细化分类并运回海南本岛处理等方式,促进部队营区及居住社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助力建设美丽海岛。

  完善体系“强”覆盖

  近年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活动。同时,通过拍摄科普短视频、印发《宣传手册》及《条例解读手册》、举办“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校园”主题活动等,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关注度,并将宣传教育培训与禁塑、节能减排、绿色社区等主题活动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海南省还加强“硬件”建设,加快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收运处理体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牵头编制了《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等文件,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截至今年7月,海南省已累计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2座,在建焚烧发电项目7座,合计处理能力约为1.55万吨/日。海口、三亚已建成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两座,处理规模共计500吨/日。此外,海南省还鼓励各市县配置小型处理设施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目标。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编制《海南省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海南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及危险废物处置布局规划,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梳理成功案例,发挥示范社区、示范街道(乡镇)等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积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并因地制宜将其运用于垃圾分类管理中,努力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成独具海南特色的新名片。”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霍巨燃说。

  来源:中国建设报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建设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