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叶片转录调控网 让玉米基因编辑不再“大海捞针”

科技日报 2020-10-15 作者:王延斌 王静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平华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钟思林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所合作,利用高通量研究玉米转录因子调控位点技术、借助大规模转录因子数据重构玉米叶片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使玉米基因编辑不再“大海捞针”。相关成果于10月9日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作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玉米叶片则是保证玉米产量的重要器官。

  李平华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转录因子在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调控基因表达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

  该研究成果首次在玉米中全面解析了叶片表达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构建了玉米叶片转录调控网络,分析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对叶片形态、吐丝开花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解析了其在物种进化中的保守性和变化,提出了转录因子共结合是影响植物转录调控特异性的关键因素的新观点。

  该研究推动了植物界对植物基因转录起始调控的认识,同时为世界玉米基础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实现智能、高效、定向培育新品种,促进作物育种学科向更高层面发展。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