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蒜黄大家都知道,你知道“葱黄”吗?如何栽培葱黄?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0-10-29 作者:最新技术

大家应该都吃过韭黄、蒜黄,但是葱黄你吃过吗?有很多人都知道葱白,但葱黄是第一次听说。

葱黄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栽培模式,利用已经长成的大葱植株,定植在保护设施中,在完全避光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利用植株自身储存的养分,长成色浅黄白至金黄,具特殊香味的蔬菜,可以供应寒冬蔬菜市场。此时,市场蔬菜较少,葱黄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葱黄的生长所需要的设施简单,不需要施用任何肥料和农药,只需要较低的温度、没有光照的环境即可生产。葱黄的假茎细腻、脆嫩、稚嫩、叶片鲜黄、口感辣中带甜,可以生食、凉拌或者做调料,真正实现色香味俱全,是一种鲜嫩、高档、优质、无公害蔬菜,市场前景很好。关于葱黄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有兴趣的可以理解一下。

一、种株栽培

在种株选择上,由于葱黄的品质高,经济效益好,在选择已经成长的种株时,应选用品质好,种株大的植株,这样葱黄的产量才会越高。目前,市场上的葱黄主要利用夏秋季节生产的大葱植株。这些植株在冬季上市价格较低,用于葱黄栽培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价值。

播种时间:山东地区一般在10月上旬,华北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

栽培方式:一般用平畦,在播种前要浇足底水,待水完全渗下后厚重,每亩用葱种子量1-2千克。均匀撒后覆细土,避免出现小石子等。

水分管理:在种子出苗后至越冬前,为避免幼苗疯长,应适当控制浇水,以土壤见干见湿为宜。在气温降低土壤冰冻前,浇封冻水。为防寒越冬,可在畦面撒施腐熟有机肥1- 2厘米厚。第二年春温度升高时,及时浇返青水,然后蹲苗10- 15天。幼苗生长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于4月下旬和5月下旬各追1次肥。

定植的具体时间般为7月上旬前后。定植以株距3-4厘米,行距40 50厘米为标准。也可用等距定植法,每20×20厘米定植1坑,每坑3-4株。在定植前半个月左右停止浇水,以锻炼幼苗,提高成活率,有利于定植。成行定植的可培一次土, 坑裁的不需要培土。人冬后,植株基本长成后,可随时采收用于葱黄栽培。

二、栽培设施

葱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只要能够完全避光,温度保持在10C以上,均可进行葱黄栽培。常见的设施栽培方式有以下3种

①温室内、地窖内、防空洞内

在这种设施内栽培葱黄种子时,首先要在地面上铺层土壤或者沙,厚度以10 -20厘米为标准,定植种株。注意,室内要完全遮光,保温。

②风障阳畦、改良阳畦

在风障阳畦以及改良阳畦中栽培时,如果是用平畦栽培,为遮光,阳畦上所覆盖的塑料薄膜应选用黑色不透光膜。也可用裁培坑,栽培坑要完全安排在棚内,尤其是棚内的中心位置,深度以40 50厘米,宽1.2-1.5米为标准, 长度可以根据葱黄的栽培规模来定,在坑内定植。坑上覆黑色塑料薄膜,或者草苦,用以遮光。

③大、中、小塑料大棚

在遮光好的塑料大、中,小棚中裁培时,可在平畦上定植。平畦上架设小拱棚,为了遮光,小拱棚同样要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也可用普通透光薄膜,但上面要铺盖草苦遮光兼保温。在塑料大,中,小棚中裁培时,也可用栽培坑生产,具体参见风障阳畦、改良阳畦培

三、定植

葱黄的定植时间比较特殊,在11月份至第二二年3月份,可根据市场情况随时定植。在定植后20-30天即可随时上市。种株可随时定植随时起苗,也可使用采收后贮藏于窖室内的植株。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起苗,在起苗时都需要注意,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以免葱黄的品质有所影响,降低商品性。

与此同时,要将备用株简单处理下,去掉黄、干叶,减少病虫害传播途径,紧密排列在栽培坑内,根部覆土5-7厘米,栽后要及时浇水。定植完成后,立即进行遮光措施,用黑色塑料薄膜或者草苫覆盖遮光,并提高设施内的温度。

四、管理措施

定植后的管理措施,主要是遮光、温度及水分管理。

遮光方面,要及时查看薄膜或者草苦,避免覆盖物出现损伤,出现光照,降低葱黄的商品性。

在温度方面,葱黄最适宜的温度是20度左右,白天不高于25度,夜间不低于10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在水分管理方面,在定植后条件适宜时,大约4-6天,就会长出新根。在这个过程中,可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进行浇水,如果土壤过干,需浇1次水。在整个生长期,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同时又要注意湿度不可过高。如果生育期湿度太大,容易诱发各种病害。如果湿度过大,可于傍晚通风散湿。通风时,要注意保持遮光。要记住,在生育期内,外界温度较低,植株排放密集,通风少,不浇水也能保持湿度。

五、采收

在葱黄的黄叶一旦长出,即可采收上市。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经济效益,在适宜的时间上市,时间越晚,植株越大,产量越高。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