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建议、科学评估与科学普及在现代救援中的作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21-01-26 |
编者按:
2020年3月11日,中国科协召开专家座谈会,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围绕应急科普价值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思路等发言、讨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本刊总编辑李宗浩教授应邀出席发言。现征得李宗浩会长同意并经作者对其发言内容进行了增删、修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科学建议、科学评估与科学普及在现代救援中的作用
古往今来,重大疫情灾害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国家、地域间还难免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波及。
“所有的灾害都是局部的”的论点,在农耕文化时代尚有立足之地。当今,全球交往频繁,科技发达,快捷的交通运输,病菌可以畅通无阻地在一天之内从地球这端的天涯,传播到那端的海角。至于无孔不入的信息,更是瞬间把真实的或不确切的甚至是谣言,传送到社区、家庭、个人。20世纪中叶以来,灾害的本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而21世纪开始到今天的第二个十年结束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几乎没有消停。
任何国家,当发生了重大灾疫情时之应对,都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中国政府在历次重大灾疫情处置,尤其此次与新冠肺炎疫情战中,显示了极高的权威性和极强的组织力,广大救援人员和公众践行出极高的凝集力和极强的纪律性,发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救死扶伤实行人道精神”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践行科学建议、科学评估与科学普及在处置整个灾疫情中的作用,认识“科学”是现代救援的时代特征。
一、发出科学家的声音,发出为社会公众容易理解便于掌握的科学知识
无论从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洪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是战争、流行性传染病等,在18世纪前人类与其抗争中难寻科学踪影。如今,“科学”应不再缺席,需要大显身手,或确切地说科学支撑,在救援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科学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有些可行可操作的立即转化成行动。而科学评估,不仅为处置灾疫情提出改进举措,也是使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重复教训的警钟长鸣,它是站在客观科学立场来“说长道短”,与工作总结、表彰批评不可同日而语。至于科学普及,则是自始至终贯穿在抗击灾疫情的整个过程中,让公众理解,从而自觉执行相关的政令措施落实成行动,营造抗击灾疫情坚实的社会、社区稳定环境和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不科学、打着科学幌子谋取利益甚至造谣惑众的有力打击,我们绝不可小觑科普这个巨大的软实力。
中国科协拥有九千万之众的科技队伍,遍及各行各业的二百多个学、协会,不乏专家的真知灼见(民谚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向各方反映通达的渠道,以及与众多主流媒体良好的合作,何况更承担着提升中华民族全民科学素养的时代与历史的伟大使命的重任。当今,科协更要责无旁贷充分发挥学术与科普的两大优势。
二、充分发挥科协的软实力,建立众多协会的合作机制和科学家的交流活动
中国科协的软实力是我国乃至世界任何社团是无法比肩的,应充分发挥。不仅发挥在科技尖端上,也要落实在社会民众间,这就是学术和普及的相得益彰。前辈的科学家把科研与科普紧紧相连,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把研究成果转化即某种意义上的普及。成果既是科研的终端,也是惠及大众的开始。所以不少大家在出高深专著的同时,往往随后会写出对应的科普著作。霍金致力于把深奥的科学知识撰写成《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的科普著作;华罗庚这位大数学家不忘科普他的优选法;高士其的《菌儿自传》把细菌病毒妙笔生辉成各种人物;钱学森热情于科普更是众所周知;当代心肺复苏的先驱者、危重症医学(ICU)创始人之一的彼得·沙法(Peter safar),他醉心忙碌于高深的科研象牙塔和严密的危重症监护病房里,更将心肺复苏(CRP)普及到全球,还关注救护车的医疗服务。所以,这些“大家”,确实是在做大家的事,是当之无愧的大家。
此次疫情,虽然是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为主战场,但是牵涉很多学科,仅仅是医学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广泛合作、交流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这一方面我们有明显的不足。虽然现在学术活动十分频繁,但多是较窄的专业性强甚至有各立门户的倾向,创新少。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协科普创作会(即现在的科普作家协会)在北京定期举办“科普沙龙”各行各业参会者踊跃。那时我与高士其同志说,“老在一张餐桌上吃饭是可悲的,只有这样融汇,才能触发思想火花”。
三、激活“急救、心肺复苏、灾害救援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当好科学普及的先行者
中国科协建立的专业传播专家团队的创意很好,我荣幸地三次被聘请为“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传播团队”的首席专家。由于多种原因相应的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实际工作开展不多。当今在抗击疫情态势下,应该予以“激活”。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协会科普分会愿充“马前卒”。因为“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传播专家团队内容与当前抗击新冠肺炎战斗以及今后“健康中国”的伟业,紧密相连,我们愿意做试点,为心肺复苏、急救、创伤知识技能的普及,建立AED地图,建立统一的复苏登记等措施。如今,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太高,而抢救成功率太低了。关键还得中国科协及地方科协出台相关文件、举措等,因为需要各方配合,仅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否则,这种在市场经纪大潮冲击下,又有学术不端风气影响下,很难进行。
四、弘扬高士其精神,设立《高士其科学奖》营造风清气正、万紫千红的科学园地
高士其(1905~1988),这个名字现在不少年轻人甚至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可能也不熟悉了,而霍金却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熟知。高士其从事细菌病毒学研究,不幸在美留学期间因实验研究感染而致全身进行性瘫痪,但他身残志坚,在无法进行科研活动时,用僵硬的手继续“书写”科普文章,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用生命之火,点燃了人们的智慧之灯,不断为之送热供能;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热衷人民,对党忠贞,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光辉篇章,堪称中华民族英雄!”(中央审定的高士其追悼会悼词)
我们认为,当今抗击疫情时期,应大力宣传发扬高士其的精神和事迹。如他写的一篇《炼铁的故事》,仅千余字,还亲自到钢铁厂调研(瘫痪身体的条件),对时下的一些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的粗制滥造,不是本人的智慧,而因职务、权威以及宗派团体利益等驱使下,垄断、践踏学术之地。
不少专家学者多次提出,我们应该建立《高士其纪念馆》。当此时际,是否应考虑。端正大众价值导向,营造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
五、加强提升、充分发挥科普作家协会的组织和活力
现在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稀缺,尤其在卫生领域中有不少是属于宣传材料(当然也是需要的)不属于“创作”,而且还有些抄来抄去,喜好炒冷饭,甚至夹杂一些不科学乃至伤科学的内容。
每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又首召开了世界科技公众大会,国际科学界权威云集,视野广、规格高,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不很强烈,其中之一是优秀杰出的科普作品少,形式的表达又不如文学界那样吸人眼球。我们没有像科学家高士其那种身残志坚、忠贞爱国的楷模和他的“菌儿自传”等妙笔生辉的作品。我们没有像文学家徐迟那样即具文学素养又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铸成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名作轰动社会。
中国科协应该支持鼓励科普创作,重视科普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进行科学研究有成就的科学家可能被戴上中科院、工程院的桂冠,而从事科普创作取得显著成就的科学作家,他们在创业中最高的荣誉地位而且仅仅属于鼓励性质的“桂冠”是什么呢?文学界有“茅盾文学奖”,科技界能否有相应大奖项以资鼓励呢。
六、中国志原者队伍必须赋予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他们掌握防护生命安全,保护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在20世纪90年代写了一本小书《第一目击者》,将我急救生涯的一份粗茶淡饭呈现给本书读者——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这个词,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它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最重要的成员,如何去救助他呢?是要用科学的知识,用最及时、最简易、最好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徒手技能去救助垂危之人。而在此过程中,你自己也不应受到伤害。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队伍风起云涌,后来我与科协学术会务部和科普部领导都建议中国科协可组织志愿者,队伍要有基本的科技要求,后来说可以组织,但此后又没消息了。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当今我们正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段,并有明显向好积极的态势,中国科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应用多种媒体传播成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出科学的声音,用科学的力量主动出击肆虐的新冠病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简介:李宗浩,资深急救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中国科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