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现高选择性制备N—烯丙基化吲唑产物

中国科学报 2021-02-09 作者:卜叶 姜文爽

  以最少的药物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是科学家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二甲基烯丙基及其相关结构单元物质在增强药物分子的亲脂性、促进分子的跨细胞膜渗透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有望降低相关药物使用量。但是,常规制备二甲基烯丙基及其相关结构单元物质的方法目标产物产量较低。

  近日,中科院大连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和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蒋旭亮在高选择性制备N—烯丙基化的吲唑产物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团队使用钯催化吲唑与异戊二烯反应,发展出一种通过改变配体和添加剂实现正交调控的新策略,可以构建结构丰富的N—烯丙基化的吲唑产物,大大提高了目标产物产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异戊二烯是橡胶的主要成分,价格低廉,广泛应用在大宗化学品中。通过对异戊二烯的氢官能团化反应可以实现二甲基烯丙基化产物的快速构建,且反应具有较高原子经济性,但由于异戊二烯碳原子电性上的差别较小,氢官能团化反应中区域选择性调控困难。吲唑类化合物通常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作为吲哚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在生物和药物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由于吲唑类化合物存在一对互变异构体,对应有两个亲核反应位点,因此吲唑类化合物的选择性烯丙基化反应是一项挑战性工作。

  陈庆安团队一直致力于发展不同催化体系,从而实现调控异戊二烯的区域选择性。此次,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该团队发展出钯催化的正交调控策略,实现了吲唑与异戊二烯的区域多样性偶联。在钯—氢催化体系中,团队通过改变配体控制异戊二烯的亲电反应位点,实现异戊二烯的选择性加成;通过变化酸添加剂控制吲唑上两个氮亲核位点反应活性,实现吲唑的选择性烯丙基化。该工作中的亲核与亲电位点正交调控策略对复杂体系中区域选择性的精准调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100137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