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生态修复获进展

中国科学报 2021-03-04 作者:张晴丹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湖泊,被誉为“华北明珠”,在维护流域、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生态功能。白洋淀由143个大小不同的淀泊组成,由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淀泊之间生态环境差异巨大。一些淀区中沉水植物暴发性繁殖,湖泊面临严重的沼泽化趋势;另一些淀区沉水植物却严重退化,藻类大量繁殖,富营养化严重。

  因此,尽早确定不同淀泊中所需维持的最适沉水植被盖度水平对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团队联合安庆师范大学在白洋淀沉水植物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在生态环境类国际期刊《生态工程》上发表。

  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0%、25%、50%、75%和90%)水质变化特征。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结果共同表明,低盖度沉水植被可有效改善环境水体水质,但随着沉水植被盖度的逐步增大,对水体TN、TP等营养盐的去除效率未呈线性增加。当沉水植被盖度过高时,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以及对水下光照的遮蔽作用反而导致营养盐含量的增加。

  从改善水质的角度,该研究提出了白洋淀所需维持的最适沉水植被盖度水平,研究结果为白洋淀及其他浅水湖泊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leng.2021.106177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