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噩梦中想喊喊不出?原来作祟的竟是它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21-03-09 作者:满玉红

  小孩子在睡觉时如果梦到可怕的情况,如遇到危险时想喊喊不出、想跑跑不动,老人常说这叫“魇着了”或称为“鬼上身”,好多人小时候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睡眠障碍疾病的一种——梦魇障碍,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梦魇的相关常识。

  何为梦魇?

  梦魇是指在快速眼动睡眠期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目前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梦魇的频繁发作与特定的人格特征有关,50%以上的患者具有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特征。童年时代往往有艰难复杂的经历或遭遇,青少年和成年阶段则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不良。抑郁症频繁发生梦魇者存在明显的自杀倾向,任何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强烈焦虑都有可能导致梦魇发作。精神刺激或非同寻常的经历,尤其有恐怖色彩的生活事件后易出现梦魇,儿童在睡眠前阅读或者听、看恐怖惊险故事或影视剧后可能诱发,成年人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地震、战争等引起精神创伤后会经常发生噩梦和梦魇。

  梦魇的临床表现

  儿童3~6岁多见,一般发生于后半夜,表现为长且复杂的噩梦,伴有令人苦恼的精神体验。梦境由非恐怖性逐渐发展到恐怖性,越接近梦的结尾,梦的内容会越离奇、恐怖,患者通常从不同程度焦虑状态中惊醒,并对梦境有清晰的回忆。梦境的内容常常伴随生命威胁,可梦见自己被追赶与围攻,陷入水深火热、山崩地裂的情境,或面对剖心挖眼、截肢等绝望无助的紧要时刻,通常导致患者拼命挣扎、惊恐万状,惊叫直至惊醒,并很快恢复定向力与警觉性,能清晰回忆起强烈恐怖的梦境,影响睡眠质量,长久以后出现焦虑、抑郁和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梦魇的治疗

  通常不必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有治疗的需求,或梦魇为其他需要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则可采取病因治疗、认知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几种方法。

  频繁发作的梦魇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为抗抑郁药和镇静催眠药物所致可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晚餐避免过饱、睡眠前不接触恐怖刺激的影视剧图书等。认知心理行为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人格纠正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理解创伤,通过回忆和叙述、加以讨论解释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对梦魇的恐惧感。梦魇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但有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可选择相应的抗精神病药物。

  了解了梦魇的基本知识,生活中如果有这种经历的朋友,可能就对梦魇不那么恐惧和焦虑了,希望每个人都有一夜好梦,生活幸福!

  本文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满玉红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