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jpg

人类为什么要去月球建造基地?

新浪科技 2021-03-23 作者:匀琳

  自从人类登陆月球以来,已经五十年过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阿波罗计划,成功地让束缚在地球上的人类,迈向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邻居。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时,人们曾梦想着未来的太空任务将更加激动人心。遗憾的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阿波罗17号任务之后,人类不曾再次登陆月球,更不用说漫步其他星球表面。从那之后,偶尔会有机器人探测器会造访月球,但唯独不再有人类亲自前往。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宇航员离开地球最远的距离,就是前往200英里到300英里外的国际空间站。

  火星还是月球 

  最近,火星任务吸引了人们的许多关注,大家热情洋溢地讨论着人类将如何征服和改造这颗红色星球。但是,考虑到这项工作背后的后勤挑战,殖民火星大概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重新踏足月球似乎是一项更加容易的任务。这一次,我们不会再满足于短暂的月球之旅。相反,我们的目标将是建造一个月球基地,可以让宇航员在那里生活、工作数周、数月乃至数年。

  那么,为什么我们想要在月球建造基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月球基地到底是什么。月球基地,可不像地球上车如流水马如龙般的繁华大都市。实际上,月球基地,更像是是一个带有实验室的简单前哨基地。科学家可以在这里长期工作——可能长达数月——就像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一样。

  我们为什么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呢?

  建造月球基地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的理由是,月球基地可以作为我们的训练场和集结地,为未来更宏大的任务做准备,比如火星殖民等。

  与地球距离较近 

  平均而言,月球距地球约38.4万公里。因此,月球基地可以成为离我们最近的太空基地,方便我们执行其他更遥远的太空任务。

  阿波罗计划可以让人类在短短三天内抵达月球。另一方面,登陆火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一旦出现状况,短时间内就可到达月球这一个优势,可以让我们在地球上快速部署救援任务。

  近乎实时的通讯 

  我们与宇航员之间的沟通,依赖于电信信号。这些电信信号是以光速(大约30万公里/秒)传播的电磁波。粗略地估计,电信信号从月球传递到地球大约需要1.3秒。而电信信号从火星传递到地球可能需要5分钟到20分钟。相比之下,跟月球宇航员沟通时的这一点点滞后,完全不是问题。仅一到两秒的延迟,几乎不会影响我们在地球上与月球宇航员进行实时的常规音频或视频通信。

  了解人体如何适应太空环境 

  作为一个物种,如果我们希望在地球外的宇宙建立新的家园,我们可以将月球视为我们的第一个踏脚石。登陆月球,并在那里待上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为殖民其他星球(如火星)做好准备。长期生活在月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体在低重力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弄清楚,在月球这些外星球上的生活,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睡眠和心理状况。月球基地上的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以研究人类在一个几乎没有大气且温度变化剧烈的外星天体上的适应能力。

  月球基地也可以作为一个十分理想的天文观测站。由于月球的自转速度很慢,阳光下的观测可以持续好几个地球日。而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是人类重返月球的任务之一,被寄予了厚望。

  NASA的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 

  2019年,NASA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之一,就是建造月球基地。NASA已经打定主意,要在2024年将人类送上月球,其中还将包括有史以来登上月球的第一位女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是一些短暂的任务。这些任务,更多的意义在于,证明人类已经拥有登月的技术能力。而二十一世纪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将更为细致。NASA计划让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数周时间。

  NASA强调,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将月球变为其他更宏大任务(如殖民火星任务)的集结地。从资金的角度来说,登月比登陆火星的成本更低。

  通向宇宙的门户 

  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一个最鲜明特点是启动月球门户。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宇航员往返月球的一个中间平台。月球门户将是月球轨道上的一个前哨基地,可以为月球表面的基地补充食物、燃料和其他必需材料,以延长宇航员在月球基地驻扎的时间。月球门户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位置合适,我们可以从这个门户发射更加深远的太空任务!

  月球基地的全球竞争 

  美国不是唯一一个希望在月球上建造基地的国家。印度、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的航天机构也各自制定了未来的月球任务。

  数百万年来,皎皎明月照亮了地球上的黑夜。未来,月球将成为人类太空探索任务的发射站。我们的月球,不仅照亮了黑夜,也将照亮人类未来的生存之路,帮助人类在太阳系其他未被探索的行星上继续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刘鑫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浪科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