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科技馆近距离感受“榫卯”的魅力

科技日报 2021-03-28 作者:雍黎

  您知道什么是榫卯吗?您知道古代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秘密吗?3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重庆科技馆承办的“榫卯的魅力”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五大主题展区和多种互动模式,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榫卯的奥秘。
  榫卯,中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各种荷载能力的结构体。
  本次展览以榫卯为中心,共设有“七千年前的发明”“古代建筑的智慧”“中式家具的灵魂”“形形色色的榫卯”“现代榫卯的演变”等五个主题展区,展出了独乐寺观音阁、佛光寺大殿等古建筑榫卯结构代表模型,并通过互动模型、微缩模型、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展示榫卯工艺在古代建筑、家具、造船、造桥等不同领域的应用。
  
  现场前来观展的市民。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图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独乐寺观音阁;雍和宫牌楼、应县木塔等知名的木建筑模型都在现场进行里展示。
  为什么这些木结构古建筑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间,经历多次地震考验,仍能巍然直立?重庆科技馆讲解人员解释,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中国建筑的结构构件之间特殊的榫卯连接方式。由于榫接的节点不可能完全密实,加上木材本身也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建筑的各节点都有一定的伸缩余地。每一个榫接点,就像一个弹簧,能消除掉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使得整个木构架的破坏程度被减轻。在强烈的地震中,尽管木构架会发生大幅度的摇晃,并有一定变形,但只要木构架不折榫、不拔榫,就会“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当地震波消失后,整个构架仍能恢复原状。即使墙体被震倒,也不会影响整个木构架的安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特点。
  “宝贝,你看这个房子没有用一颗钉子,却能做这么高,厉害吧!”在展览现场,带着4岁儿子前来看展的于女士正在给孩子讲解,虽然似乎搞不清到底为什么,但小家伙却对展区互动区域的各种榫卯零件充满好奇,兴致勃勃地尝试着组装起来。
  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感受榫卯工艺的魅力,展览还特别设置了“木工工坊”动手区域,将科普教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观众可以参与组装鲁班锁、拼插积木、搭建“达·芬奇”桥等趣味科普活动。此外,展览中还设有多处互动区域,观众可以动手拼接、组装榫卯结构,在实践中感受古人的精巧构思。本次展览免费开放,将持续至6月14日。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