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2期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21-03-30

  2021年3月28日,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2期专题活动在大麦·超剧场成功举办,这是“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2021年的首场科学家演讲。

  阳春三月,参加本次活动的演讲嘉宾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分享与复苏有关的故事,与观众一同迎接春的到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创新疫苗与免疫课题组组长戴连攀老师讲述我国疫苗的研发如何助力复产复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洪喻老师分享如何在万物复苏之际有效治理水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老师介绍如何还原黑土地丰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晓露老师复原楼兰迁都的故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老师剖析生活中的抑郁陷阱,让心灵再次苏醒。演讲向公众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做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活动现场,近260位热爱科学的观众在现场聆听了科学家的演讲,观众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来自不同行业的观众带着不同角度的问题,踊跃与演讲嘉宾互动。线上直播点击量超257万。中国科协科普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从左到右:陈晓露,李保国,洪喻,戴连攀,陈祉妍 | 拍摄:Vphoto

  这一年来,新冠疫情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挑战,但也推动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在题为《新冠疫苗,你打了吗?》的演讲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创新疫苗与免疫课题组组长戴连攀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疫苗研发背后的故事。他依靠丰富的疫苗研发经验,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兼顾研发效率与疫苗质量,快速完成了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从基础研发到获批投产的全流程。“从目前最新的数据看,我们离全面建立免疫屏障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的疫苗接种任务任重道远。接种疫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是为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演讲嘉宾:戴连攀 | 拍摄:Vphoto

  在题为《春江水暖“藻”先知》的演讲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洪喻和观众们分享了她治理水华的科研思路。洪喻认为,控制水华藻的生长只是治标。从09年开始,她和她的团队就在思考,在污水排放前利用微藻对水污染进行处理,肥水不肥才能将自然界中的藻类控制在平衡的状态下。“以前的百姓甚至是企业环保理念都很薄弱,往往先污染后治理。现在随着总书记不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家慢慢理解了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在演讲的最后,洪喻说,她身为环境人的工作是扭转水华藻打破的生态平衡做好治理与预防,以及利用有益藻净化水污染。她希望自己的科研工作能为水环境恢复,以及水生态复苏提供助力。

  

  演讲嘉宾:洪喻 | 拍摄:Vphoto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的演讲题目是《给黑土地加加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东北黑土地的粮食产量一直在持续增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是持续的开发却使得黑土地的肥力逐步下降,开始变得贫瘠。为了保护黑土地,李保国在梨树地区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用自然的智慧让黑土地重现生机。“梨树模式去年也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他听完我讲解以后做出指示,说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演讲嘉宾:李保国 | 拍摄:Vphoto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晓露老师带来的演讲题为《复原楼兰往事》,讲述了考古学家如何利用现场遗存的考古材料、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判断楼兰地区一系列古城的年代,复原出了楼兰古国迁都的往事。楼兰最初的都城依据当地文化应是一座圆形的古城(如今的咸水泉古城)。汉昭帝派刺客傅介子刺杀了楼兰王后,他扶持的亲汉的国王尉屠耆将都城迁到了扜泥城(如今若羌附近的且尔乞都克古城),并让汉军在不远的伊循城(如今的米兰古城)驻军屯田。西汉也以这里为大本营,逐渐在西域扩张势力。“这就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点点推进,当然可能费了很大的力气,不知道对历史的整体价值有多大,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我想应该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对自身根源的找寻,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复原,也是丰富我们自身的一个过程。”

  

  演讲嘉宾:陈晓露 | 拍摄:Vphoto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老师来的演讲题目是《叫醒那颗被忧愁蒙住的心》。演讲中,她分享了限制我们思想视野的三个因素:强烈的愿望、习以为常的模式、以及情绪,揭示了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形成抑郁陷阱,使我们进去情绪迷雾,无所适从。陈老师提出,想要唤醒被消极情绪困住的心,我们需要做个科学家,从理论到假设,再到观察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根据错觉或者想当然地关心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科学精神去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强烈的愿望,一时低落的情绪和早年生活的不利所困住,我们就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

  

  演讲嘉宾:陈祉妍 | 拍摄:Vphoto

  现场观众反应热烈,不仅在每个演讲结束后踊跃举手向嘉宾提问。活动结束后,现场还有很多观众留下来,就演讲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嘉宾深入交流。

  

  现场观众与嘉宾进行交流 | 拍摄:杨小跳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项目通过为科学家搭建演讲平台,并通过新媒体阵地广泛传播,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了示范传播效应。项目至今已举办线下演讲活动32期,有139位科学家登上演讲舞台,其中包括叶叔华、王志珍、王贻芳、丘成桐、高福等知名院士。参与过演讲的科学家不仅表示了对项目的肯定,也积极推荐身边的同事参与科普,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的热情。同时,科学家亲自科普的形式,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也树立了公众心中科学家平易近人的形象。

  扫描Vphoto二维码

  即可查看现场精彩照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