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周年栽培管理历,从清园萌芽到挂果采收,病虫管理和施肥方案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2021-04-06 作者:最新技术


 

休眠期(12~2月)

①清园:刮除树皮翘皮,剪除病虫枝梢,清扫果园枯枝落叶、病虫僵果、杂草,带出果园烧毁,破坏梨木虱、黄粉蚜、叶螨、康氏粉蚧、梨茎蜂、黑星病等病虫害越冬场所,消灭病虫害发生源。地下部分刨翻树盘,消灭在土中越冬的象甲类、金龟子等害虫。

②修剪:幼树对长枝轻修剪缓放,对直立的比较强壮的枝条要拉平,对于中短枝要保留,加强对枝梢的利用以扩大梨树树冠;盛果期树对长势比较旺的枝要适度的进行控制,进行疏除和短截,将直立枝去除,留下斜生枝,使更多的花芽得以留下,形成稳定的中庸树势;衰老树回缩部分要重新选择背上枝,对下垂枝要进行回缩, 剪去弱枝促进主枝的生长,使老树恢复树势。

萌芽期(3月)

①早春清园:休眠期未完成刮皮工作的果园继续做好此项工作;发芽前全树喷一遍3~5度石硫合剂,以压低病原基数;上年梨木虱发生严重的梨园,在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可喷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等药剂,兼治其他害虫。

②土壤管护:早春表土解冻后,可在梨园内实行浅中耕(深度5~10cm),并结合镇压,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温。由于春季北方多干旱,应积极推广果园高垄覆膜集雨保墒技术和果园覆草技术,以达到抗旱、增产、提质的效果。

③肥水管理:土壤解冻后至发芽前,尽早进行花前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可配合淋施海精灵、海藻精,花前7~10天灌1次透水防霜冻。

花期至展叶期(4月)

①花前复剪:大年树,花量多,复剪时可将一部分中短果枝轻短截或破顶花芽,以花换花;小年树,冬剪时误认为有花而实际无花的一些中长枝未动剪的,应进行中短截,促使发枝,不让其当年成花,以调节产量,克服大小年。

②花期肥水:花期喷施硼源库+海精灵叶面肥,以提高坐果率。花后追施氮磷肥,可促进梨树枝叶生长,为花芽分化,果实增大创造条件;花期不宜灌水,, 灌水会降低土壤温度,易引起落花。

③授粉疏花:采用花期放蜂、人工授粉等方法提高坐果率;花序伸长至分离期按15~25cm间距选留1个优质短、中枝花序,, 将延长枝顶端、大枝背上过多的短枝及腋花花序全部疏除。

④病虫防控:重防治防治梨黑斑病、梨褐斑病、梨黑星病、腐烂病、梨木虱、梨茎蜂、蚜虫、金龟子、梨象甲、蝽象等。

新梢速长及生理落果期(5月)

①疏果定果:谢花后2~3周,先疏除小果、畸形果、病虫果、偏斜果等;第4~5周,再按不同树龄的目标产量并多留20%左右进行疏果,应选留花序基部第3~5序位的果实;确认晚霜彻底结束后,再按照目标产量定果。

②肥水管理:根施平衡型复合肥及有机液肥,叶面喷施海精灵、海藻精叶面肥,稳固壮果;坐稳果后,每隔10~15天灌水1次。

③病虫防控:重点防治黑星病、轮纹病、梨木虱、黄粉蚜、叶螨、康氏粉蚧等。

新梢停长及花芽分化期(6~7月)

①夏剪:通过扭梢、拉枝、环割等控制树体生长势过旺,促进树体成花并使树体通风透光。

②壮果肥:果实速生期追肥,以富含磷、钾的多元素肥料为主,同时补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叶喷盖世美。

③套袋:套袋前喷杀菌剂和杀虫剂,杀除果面附着的病菌虫卵,喷药后3~5天内完成套袋工作。

④病虫防控:虫害主要为梨木虱、梨二叉蚜、梨小食心虫、梨网蝽、臭蝽象等;病害主要有梨黑星病、轮纹病、腐烂病、轮纹病等。

果实膨大期(8月)

①及时追肥:控制氮肥的施用,增施磷钾肥,可配合淋施海精灵、海藻精有机液肥;叶面喷施磷钾源库,以促进果实品质的形成。

②适时浇水:梨树是生理耐旱性较弱的树种,需水量较大,此时期为梨树的需水临界期,要适时适量灌水。若遇连续降雨园区积水时,应开沟排水,防止涝害

③病虫防治: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病害流行,注意防治梨黑星病、轮纹病、白粉病、黑斑病等病害。同时套袋梨果注意防止康氏粉蚧、黄粉虫入袋,未套袋的加强梨小食心虫的防治。

④其他:继续顶、吊枝;绑草把,诱杀越冬害虫。

采收期(9月)

①适时采收:根据不同品种、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成熟度和劳力状况,分批采收。

②采果肥:以速效氮为主,配施部分磷、钾肥。并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多次的叶面补肥,如喷施海精灵、海藻精叶面肥,以利树体养分的积累和花芽分化。

③秋肥:9月中下旬为宜,宜早不宜晚。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平衡型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复合哈茨木霉菌剂,以开沟的方式施入。

落叶期(10~11月)

①清园:全树喷一遍杀虫、杀菌剂,杀灭越冬病虫;深翻地,解除草把烧掉,清扫果园,消灭病虫。

②其他:落叶后及时刮皮、涂白、防冻。


下载链接:http://t.cn/RelAQWX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