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以人手作为智能红外光源进行信息识别中国科学报 2021-04-29 作者:黄辛 |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涛团队在以人手作为智能红外光源进行信息识别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红外光源作为光源中的一种,在传感、能源、通信、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人造红外光源,如红外激光、红外发光二极管以及热发射器等因此不断发展。然而,这些人造光源的使用不仅会为整个系统带来额外的能源损耗,而且只能在有电力供应的场合应用。相对于人造红外光源,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光源,发射的红外光峰值在9微米左右,正好处于大气透射窗口(7.5微米~14微米)且发射的为非相干光。基于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在这项工作研究了手作为一个天然智能红外光源在不同系统里面的应用:整只手作为光源集成到防伪系统中进行信息识别;每根手指作为一个独立的红外光源集成到信号生成系统中进行手语识别。
研究人员发现,在将手集成到基于反射的防伪系统中进行信息识别的工作中,防伪标签由铝基底上喷涂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图案构成。金属铝对红外光具有很强的反射率而PDMS聚合物由于官能团的红外吸收导致反射率降低。当手作为红外光源放在防伪标签一侧时,防伪图案的不同部分反射的红外光强度不同,这种强度不同被红外相机捕捉并可视化,从而使得肉眼不可见的防伪图案被识别出来。
通过调控PDMS薄膜的红外反射率,研究人员进一步实现了多级彩色信息加密与识别,与单色的防伪图案相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加密的等级与安全性。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安顺告诉《中国科学报》,不仅整只手可以作为一个光源,每根手指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红外光源且发射的红外光可以被金属反射型光栅衍射。通过调控光栅的周期及取向,每根手指发射的红外光可以选择性地被特定的光栅衍射,从而将该光栅“照亮”。光源的数量以及相对位置可以通过改变手势进行调节。当改变手势时,红外相机可以从同一个光栅阵列中识别出不同的红外衍射图案,且这些衍射图案与手势之间一一对应。如将手势作为密钥集成到防伪系统中,将会进一步提高了防伪的等级以及信息加密的安全性。
这种手势与红外衍射图案之间的一对应关系进一步被集成到信号生成系统中以实现手语识别功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仅需3根手指即可产生26种手势以及相应的26种红外衍射图案的手语识别系统,并将这26种红外衍射图案与26个英文字母一一对应。与传统的直接识别手势轮廓的手语识别系统相比,本研究将复杂的手势转换成简单的红外衍射图案进行识别,不仅避免了环境光线以及复杂背景对于识别的干扰,在手势分割、特征提取等方面也具有高的鲁棒性,采用简单的算法即可以实现实时快速的手语识别。
同时,这项研究证明了手作为一个天然且智能化的红外光源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将手集成到这些系统里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持续性,并且由于大脑直接参与光源的调控,所以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智能性和可控制性。
“这项工作为提高人工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智能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以促进以人体红外光源取代人造红外光源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安顺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5/e2021077118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