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泰然,少一点惊慌 应急科普是否要常态化

科普时报 2021-05-16 作者:杨家英

  编者按: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作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重要措施,灾害应急科普工作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什么是应急科普??如何提升公众应急科普能力?本报特刊发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的文章,与读者共同探讨应急科普的发展之道。

  提及应急科普,就不得不说突发事件,因为应急科普应的其实就是突发事件的急。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历史上,突发事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类事件看上去很遥远,但每天都在发生,比如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等等。

  从时间上看,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那么,不同阶段进行的科普是不是都是应急科普?在日常进行的预防性的科普是不是应急科普?对这些问题,公众看法不一,但最重要的分歧还在于应急科普是否要常态化。

  一些学者认为,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展开的科普,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应急科普的前提,与常态下开展的一般科普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他们提出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科普。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科普工作者与相关部门针对公众的需求提供某方面的科技知识。

  一些学者认为,应急科普是为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在事件发生过程以及常态生活中展开的科普宣传工作,主张应急科普常态化。提出应急科普是为了提高公众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科学意识及能力所开展的各种科普工作,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开展的科普工作,也包括常态生活中为了提高公众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而开展的科技宣传工作。

  还有学者给出了更广泛的定义,认为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事件,面向公众开展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活动,其目标是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心理素质和应急素养,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冲击。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给出了其他定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应的应急科普也有自己的定义,应急科普的定义也变得丰富和多样。

  应急科普在这两年提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初期,所有人对它都很陌生,也有一些恐惧,公众需要科普来应对疫情,因此科普平台、新闻媒体等都制作、传播了很多科普内容,这些科普内容也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让公众意识到,应急科普很重要,应急科普的定义在学界再次被广泛讨论。之所以讨论是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是想让接受过科普的公众,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多一份泰然,少一点惊慌。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