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10518418295875946.jpg

玻璃为什么传不进中国?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2021-05-18

  

  中国的发明曾让世界望尘莫及。|药佳尤

  作者 | 萨利·杜根 戴维·杜根

  曾几何时,中国是世界上的建造大国。丝绸、瓷器、四大发明,每一项都令西方人艳羡不已。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开始崛起,欧洲人也开始有了让自己骄傲的发明。

  但奇怪的是,这些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发明,竟然怎么也传不进中国?

  玻璃为什么传不进中国?

  玻璃在西欧主要有三种用途:窗户、水杯和珠宝。1600年,当欧洲开始制作镜子和透镜的时候,中国的玻璃制造能力还很有限。中国不缺能工巧匠,而且只要东西有销路,就不愁没人做。问题在于没有需求。

  中国对玻璃窗不感兴趣。他们用油纸做出漂亮的窗子和屏风,可以在木制滑道上推拉,夏天里还可以取下。而玻璃生产对能源、资源要求较高,如果有合适的纸质替代品,那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的国饮是茶。葡萄酒酒杯用于喝红酒再合适不过,但热茶则不然。此外,中国生产瓷器,这是一种全世界都想要的产品。瓷制茶具和餐具是中国人做到极致的奢侈品。在他们的社会里,没有玻璃的位置。

  当西方研究出远视眼镜的时候,他们意外的发现中国人里近视眼更多。这是由于耕地的过度种植,导致肥力不足,膳食中缺乏维生素A。再加上遗传差异,和读写汉字相对来说较为费劲,中国人频发近视。但不管怎么说,远视镜这项发明,到底传不进中国。

  

  中国画近细远略,也是因为中国人多近视的原因。|Valeriy

  西方客见不了中国王

  西方人出了个主意,他们认为只要能让中国皇帝信奉基督,那西方货物的输入自然不成问题。

  利玛窦就是意大利的一位传教士,他的志向在于进入紫禁城,向皇帝传教。但到了目的地之后,他大失所望,因为他根本无从进宫。

  利玛窦委托守在宫门的官员,把包括两个座钟在内的一些礼物献给皇上。在献给皇帝之前,他上了最后一次发条。他知道,几天后,时钟就会停摆。

  果然,钟摆如期停止。皇上大怒,派人找到利玛窦,把他带到宫里。利玛窦便成了进入紫禁城的第一个欧洲人。进宫后,他教会那些懂数学的太监如何维护时钟。

  时钟重新摆动之后,龙颜大悦,利玛窦也得以建立起与皇宫的关系。但由于宫禁森严,他依旧没能见到皇上。

  

  中国宫殿宫禁森严,任何人就算进的了皇宫,也轻易见不到皇上。|Pouring_Rain

  万国来朝,真有其事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令西方人很是不满。

  18世纪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杜赫德写道:“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沉浸于自己想象的光环之中,沉迷在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信念之中。”

  但英国现代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当时在外国人面前有优越感也是不无道理的。

  当时中国生产的许多商品,例如瓷器、丝绸和茶叶,其他国家都很羡慕。好多外国人不远千里,跑到中国去买这些东西,而且都是用现金。他们也只能用现金,因为对他们的任何物品,中国人都不感兴趣。

  因此,虽然不少人跑到中国采购,但中国人从不会远渡重洋,把东西拿到海外去卖。

  然而,曾经的发明大国,为何在工业革命前后一步步走向消沉了呢?

  

  如果在10000年的时间跨度内看,中国的地位是无人能比的。|秋影随风

  古代中国,政治比发明重要

  在中国的历史上,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些事物被发明出来之后,发展莫名停滞不前、或发明物突然被废弃。例如15世纪中国的航海技术、在英国引起工业革命的铸铁技术、活字印刷退回雕版印刷等。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一直是以小政府来统治大国家的。但用很少的人,统治那么大的国家,谈何容易。所以朝廷总是担心,有人会另立山头。

  政府对事物的把控力度超强,任何超出控制范围的事物,任何过于复杂、政府难以插手的事物都会被严格管制。以商业为例,要是商人太有钱或过于独立,朝廷就会不时敲打他一下。这一做法在中国已延续2000年。

  19世纪法国政治作家托克维尔认为,中国的官僚体制阻碍了创新。他说:“中国人习惯走老路,常会忘记初衷。他们沿用父辈的办法,而不问为什么。他们使用工具,但不会去改进,也不会去更换。……他们走着祖先走过的路,担心稍有离经叛道,就会万劫不复。”

  到了利玛窦进入紫禁城的250年后,一位中国船员偶然闯入了西方的万国博览会。在这里,他突然惊觉,中国好像突然落到了后面?

  

  中国人为了安定,退到了长城以内,但代价是技术的落后。|aphotostory

  文章节选自《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英]萨利·杜根 戴维·杜根

  译者 孟欣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9月

  68.00元

  作者简介

  萨利·杜根

  作家、教师。曾任《牛津邮报》记者、专栏编辑。为《时代周刊》、《无线电时代》撰写多篇稿件,主题从超人到恐龙,跨度很大。写作之余,在牛津韦奇伍德学校教授英国文学。

  戴维·杜根

  英国BBC《剧变:英国工业革命》系列节目制作人,风暴电影公司董事长。曾在英国BBC的科技部供职10年,期间制作了数版“地平线”专题栏目。

  1988年,与他人合作创办风暴电影公司。为英国BBC第4频道,制作了多个专题节目。曾两度荣获葛兰素科普作家奖。

  中国在近代时期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跟自身的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在分析这件事上,常以君主集权、明清宫廷作为切入点。

  而《剧变》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汇聚了英国五位著名历史学家,从西方人的角度对工业革命前后的历史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他们的视野下,原本熟悉的中国,仿佛换了一层面纱。原来在欧洲人的眼里,我们曾经如此辉煌,如此消沉。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