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舍不得扔掉旧物?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2021-05-19 |
把情感倾注于物件,仿佛就能将它永久保存。|图虫创意
作者 |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夏天的脚步已经悄然而至,堆满了羽绒服、棉袄的衣橱,也是时候该“减赘肉”了。然而面对一屋子冬装,许多小伙伴内心却开始犯难,似乎哪件衣服都舍不得扔,总是担心“万一以后还用得上呢”。
其实,“舍不得扔东西”在物质条件较好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症结”,似乎现代人对物品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爱。心理学上将这种不停添置新东西时,还不舍得扔掉旧物的现象称为“囤积”,“囤积”心理从哪来?“囤积”与一般意义上的“爱收藏”有何不同?这篇文章为你详细解答。
人人都是“仓鼠转世”?
到底什么人喜欢“囤积”
有一句玩笑话:喜欢收藏的人均是“仓鼠转世”,对物品有一种由衷的爱。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人格特质影响着我们的囤积行为。
有研究表明,创伤经历会导致囤积行为。有患者以囤积行为作为排解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还有些人对这些杂物投注了强烈的情绪或情感能量。其他的致病因素还包括根深蒂固的完美主义倾向、高标准、优柔寡断、控制需求、对保留物品重要性的强大信念——尤其对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而言,物品的囤积被视为一种补偿。
不仅如此,人际关系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以物品作为替代和精神寄托行为。对这些人来说,物品代表着稳定持久,在他们的环境和生活中保持着不变的特性。积攒的物品象征着与往日愉快回忆和美好时光的链接,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物品还会成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2013 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想象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时,激活的脑区与想象“自己”时相同。有些人会为自己喜欢的物品命名,如称自己摩托车为“小花”,篮球为“小蓝”。在命名的过程中,就给物品灌注了自己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喜欢囤积的人未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生活在“脏乱差”环境中的宅男,事实上,喜欢囤积的人也许对干净有序的更强烈的需求。因为囤积也可能是强迫性人格的一种特征。这样的人可能会非常认真、细致、过度关注细节、完美主义,或不断追求控制,通常既囤积又注重秩序感。
他们通常不会情绪化,很难开玩笑。他们可能对决策有严格的态度,用非黑即白方式思考问题。他们相信正确的解决方案,并希望消除一切错误和失败。他们往往很自卑,并且会通过成功来弥补这种自卑心理。如果不能采取完美的行动,他们可能会拖延,避免作出决定。
完美主义者常因为高自负,会对自己提出极高的要求。但因为标准实在太高,经常不能达到,他们又常因此获得高自卑。|图虫创意
什么程度的囤积就算疾病了?
囤积癖问题的人们通常会过度地保存并收集物品,而且在抛弃杂物时表现得异常困难。通常,他们会将自己生活或工作的地方弄得拥挤而凌乱,然后痛苦地发现这些空间很难发挥其本来的功能。例如,卧室不适合让人睡觉,厨房没有空间可以做饭。
当囤积问题严重到开始让人无法在家中生活得舒适安全,它就成为了问题。《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收录了囤积癖或强迫囤积的诊断分类。一般来说,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才能被确诊为囤积者:
持续性的舍弃“财产”困难,囤积者怀有强烈愿望保留这些财产,而所谓的财产在他人来看就是无用或者价值有限的废品。他们很难做出丢弃物品的决定,或即使这样做了,也会主观上感到十分痛苦。
囤积症状表现在大量收集和积累杂物。这些杂物占据了家里的活动区域或者工作区域,乃至其他人的空间,使得这些空间难以被用作其他正常用途。
囤积症状还给囤积者带来社会交际、职业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损失。
症状并非一般生理疾病的结果。
症状也难以用其他心理疾病来更好地解释。
囤积症患者和物品的关系往往代表着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连结。这时,物品可以帮助人建立和他人的联系,甚至“代替”那个人。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婴儿抱着最爱的小毯子或裹着小奶嘴到处走,如果丢掉那个小毯子,他会焦躁不安。
美国心理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当婴儿开始意识到母亲外在于自己,他会逐渐找到一种代替母亲的“过渡客体”,灌注自己的情感,把它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可以帮助他离开家,和其他人类朋友建立关系。这就是一个从和物体的关系发展到和其他人之间的关联的过程。
在心理咨询临床中他也经常发现有人在情感受到重大挫折或家人去世后,会对人失去信任,变得退缩,不再和人交往,最终沉迷于和动物的交流或大量囤积物品。对他们来说,囤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时,解决囤积背后的情感冲突才是根治这一障碍的有效方法,仅提供收纳服务是无法在长远意义上改善症状的。
针对囤积癖治疗的早期研究大多基于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曾用来治疗强迫性神经症。事实上大多数寻求帮助的囤积者也表现出了强迫相关症状。这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参与者的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善。囤积癖一度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因此,当时的治疗不够有针对性。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治疗对于囤积癖没有效果,然而,对于那些同时还有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药物治疗在改善心情、减少焦虑方面或许有些帮助,因此对囤积癖治疗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切记,服用药物前务必咨询医生或精神病学家。如果你患有类似疾病并在服药期,请务必遵医嘱。如果有任何疑虑或担心,应该咨询医生,在未与医生事先讨论的前提下,并不提倡停药行为。
毛绒玩具、毛毯等柔软物件,常被作为妈妈的替代物。|图虫创意
信息社会的囤积症
——“爱收藏文章”也是病?
囤积症在信息化社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比如,订阅上百个公众号,关注上百个 UP 主,每日接受消息轰炸;找资料下载的时间是阅读观看的几倍,下载之后便不想打开;在各个平台收藏了几百条文章和视频,多数都没有点开过;或是,凌乱的电脑桌面。这些如今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常被称作数字囤积症。
传统的囤积者往往用各种价值存疑的物件把家里堆满,并忍受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化与自我焦虑。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有一群自称为数据囤积者的人却对自己的收藏品津津乐道:它们只占用很少的物理空间,并且自己也能从与其它囤积爱好者或对数据感兴趣的人交换、分享内容的过程中获得乐趣。相比于现实中的囤积症状,数字囤积症由于较为隐性,常常不会显著降低生活水平。
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信息收藏与囤积症呢?
威斯康辛大学白水分校信息技术与商业教育教授奥拉维茨的看法是:“数字囤积并不是说我们储存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对数据有没有一种切实的掌控感,如果有,就不是囤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没有到“数字囤积症”的诊断标准,长期积压文件也会带来整理压力,占据大量储存空间,让设备存储永远不足。望不到头的收藏清单和待看列表会催生焦虑感,大量的文件和任务都被储存在大脑额叶,一旦信息过载,就会影响思考、计划,并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所以,为了您的身心健康,不妨定期收拾一下电脑,清理不需要的文件,这对提升工作效率与保持情绪状态均有好处。
无法掌控的文件,会加剧人的焦虑感。|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Pavlenko, & O. (2015). Compulsive hoarding: a new personality disorder?. European Psychiatry, 30, 407-407.
[2] Marie-Eve, S. , & Kieron, O. . (2016). Using virtual reality in the inference-based treatment of compulsive hoarding.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4(3).
[3] Dissanayake, S. , Barnard, E. , & Willis, S. . (2017). The emerging role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in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ompulsive hoard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New Zealan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4.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去博物馆之前 这些潜规则要牢记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