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化应用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21-05-25

  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长期以来,应用于水利水文、地质、土壤、环境、农林业等领域。近年来,随着遥感运载工具与摄影测量技术的演进,空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遥感曾被解释为“遥远的感知”,确实如此,遥感技术是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条件下,通过平台传感器从远处获取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然后对所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判定、处理,揭示出物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的种类从目标上可以分为陆地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和气象遥感。从高度上遥感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区别两者的要素是高度,航空遥感的高度一般在3000米到5000米之间,卫星遥感的高度一般在500千米到900千米。

   

  遥感卫星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大地测量的难题,从静态转向了实时的地球观测,并被广泛应用到了交通、通信、气象、勘探等许多领域中。如在环境监测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就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环境卫星拥有光学、热红外、超光谱等多种先进遥感探测设备,这些设备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大范围、快速、动态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跟踪一些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大大提高对全国生态环境宏观趋势的监测评价和把握能力。我国遥感技术在应对蓝藻爆发等突发环境事件,以及在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査、大型水体水华监测、全国农村秸秆焚烧污染的卫星遥感巡査监测、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及时、细致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和应用研究的新领域。在执行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上,船载卫星遥感系统为“雪龙”号装上了“千里眼”,可为“雪龙”号实时提供航行过程中航线周边的海面风场、海面温度和多种极轨卫星遥感图像,为“雪龙”号的航线规划和气象保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由国家海洋局霍云龙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