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如何让航天员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航天科普 2021-06-16

  6月14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它与中国航天也有着不解之缘。2012年6月23日,一场温馨感人的天地对话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厅上演。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手持字板,面对镜头,齐声祝福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节日快乐,以他们独特的方式送出这份来自太空的端午祝福。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以来,中国人首次在太空送出节日问候。

  

  2013年6月12日,是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开启15天太空之旅的第一天,也恰逢端午佳节,地面科研人员让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也吃上了美味的豆沙粽子。

  

  地球粽子vs太空粽子

  与地球粽子不同,太空粽子是扁平形状,这是为了方便储存与加热。同时,为了让航天员有在家过节的感觉,细心的科研人员还专门为每个太空粽包上了一层嫩绿的粽叶,增加了过节的仪式感。

  

  在太空中失重漂浮的棕叶

  在太空品尝粽子,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其实是科研人员多年来智慧与创新的结晶。在载人航天六十年的历史中,如何让航天员从“吃饱”到“吃好”,一直是科学家们苦心钻研的课题。我国的航天食品从1968年开始进行研究,目前食品种类已经有百种以上。根据航天员生活所处的特殊环境,结合个人口味和在太空中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的进食方式,航天食品经过了多次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分析,以及航天员们的品尝、打分、评议。在营养结构上要适应航天员的工作性质,营养需全面均衡;在食品质量标准上,要保证食品质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员食用后身体出现问题。

  

  航天员王亚平给中国好味道点赞

  我国的航天食品有不少传统中式菜品的身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2003年,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天。航天员杨利伟主要食用了点心和咖啡。带上神五的食品都是即食食品,不需要加热或加水。杨利伟也成为了首个在太空吃上月饼的人类。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进食

  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可以吃到热食热饮,食品种类从两年前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仅仅是在主食方面,就有白米饭、八宝饭、咖喱饭、糯米饭四个品种,饭后还有冻干的巧克力奶油冰淇淋。调味酱有特制的辣、酸、甜3种。每顿饭有三到四个菜,还搭配有小吃、开胃小菜等,甚至鲍鱼、大虾也在食谱之列。航天员饮用水则是从地下1700多米抽上来的地下水,使用银离子进行消毒后罐装。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进食

  2008年,由于神舟七号任务涉及航天员出舱活动,体力消耗更大,因而食品种类更加丰富,增加到八十多种,航天员可以品尝到鱼香肉丝、红烩猪排等中式菜肴,口味也更加多样化,航天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调味品。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为了让远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尽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航天乘组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炒米饭。除了主食,黑椒牛柳、雪菜肉丝这些平时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炒菜在太空也能吃到。此外,还有酱萝卜等小菜,搭配颇为精心。由于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下,有可能会出现味觉暂时退化的情况,为了避免口味变化,神九的食品包中还备有各种调味品,如叉烧酱、川味辣椒酱等。

  为了增进航天员的食欲,提高食物的摄入量,2013年发射的神舟十号航天员食品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根据航天员的口味进行个性化定制:聂海胜喜欢吃米饭,张晓光喜欢酸辣口味,王亚平偏爱甜食,这些偏好即便在太空都能得到满足,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此外,在神九的基础上,品种增加了豆沙粽、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等,使航天员虽然不能在地面上和家人在一起过端午,但依然可以在太空和队友一起吃粽子。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进食

  再到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太空食谱则五天一循环,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一百种。除了一日三餐,还有许多点心和夜宵可以补充能量。不仅如此,我们的航天员已经可以在太空“品茶论道”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向地面展示在太空泡茶

  目前,于5月29日发射的天舟二号“快递小哥”已经为空间站送来了一波美食,正等待着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光顾。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荤素搭配讲究,更少不了独特的中国风味,人人皆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都出现在了航天员的美食列表里。

  未来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中国空间站独家播出的

  “太空美食真人秀”!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斯爽

  审核/杨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航天科普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