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师昌绪:科研成果转化要“一竿子到底”科技日报 2021-06-22 作者:张盖伦 |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人只重视论文,将其称为“绣花”工作;科技推广被视为低水平劳动,是“织麻袋”的活儿。
但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的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得主师昌绪不这么看。他倡导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相结合。他认为,一个实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者,如果不能把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就等于前功尽弃。
1960年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为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问题,师昌绪带队赴我国高温合金生产基地抚顺钢厂展开攻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记得,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坐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车回来,根本顾不上当时怀孕亟须照顾的夫人。
为了推广科研成果,几年时间里,师昌绪跑遍了全国特殊钢厂和国内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曾发生特大晶粒叶片报废事故,师昌绪带领李依依等人,利用独创的喷丸氩气联合处理工艺,使6000片叶片得以重生,他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材料医生”。
1975年,师昌绪带领小分队,领命奔赴贵州的空心叶片生产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一干就是半年多。
下厂后吃的是发霉大米、地瓜干和玉米面,住的是简易宿舍,但师昌绪与厂内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从原材料准备、冶炼、浇铸到标准制定,都是一起干。夫人郭蕴宜理解师昌绪:“他就是这样,脚踏实地,认为实验室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推广到实用,做工作要做到底。”
一种新合金要经历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的试验周期,师昌绪都能锲而不舍。在祝贺师昌绪八十华诞时,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朱光亚评价:要学习师老从事科研工作坚韧不拔、“一竿子到底”的精神,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程。
一直以来,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部分人终日在钢筋水泥中摸爬滚打,常年在粉尘噪音中埋头工作,得不到重视。1992年,师昌绪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中央,想改善技术人员的处境。经过两年酝酿,国家同意成立中国工程院,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如今中国工程院已成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人物简介 师昌绪(1918年11月—2014年11月),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小龙制作)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如何拯救因压力而日渐“丑陋”的你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