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激光照排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1-06-24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出版印刷行业主要靠铅制的活字印刷术。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亟待创新。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王选提出汉字字形信息高倍率压缩及高速复原的技术方案并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存储、处理和输出汉字的世界难题。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用成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被誉为继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中国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成为我国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也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王选——“当代毕昇”

  1975年,王选开始对汉字精密照排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夜以继日地苦心钻研,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的方法,将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内存的计算机。王选的这一项发明比西方早了10年。解决了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的技术难题后,王选团队跨越当时光机式二代机和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在研发样机的过程中,王选和同事们克服设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外界质疑等重重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1979年成功利用原理性样机输出首张中文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此后,从成功排出样书《伍豪之剑》,到在新华社中实用成功,再到《经济日报》首家“告别铅与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这项被称为影响汉字传承乃至中华文明进程的重大科研工程与王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王选是用激光照排技术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人们称他为“当代毕昇”。

  

  

责任编辑:刘鑫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技术馆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