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炼长生不老药 为什么必用朱砂

科普时报 2021-06-26 作者:姚昆仑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有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进入青铜时代,古人想长生的思路是内修(丹)和服食外丹,外丹便是用朱砂为主与其他物质炼制出来的丹药。

  
  朱砂,又称丹砂、辰砂,其化学组成为硫化汞,为颜色鲜红的重矿物。人类早期使用朱砂,主要作为彩绘、颜料,这与古人崇尚红色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用朱砂炼水银已相当普遍。那时古人还掌握用水银来镀金的方法:将金片加热至600℃后加入汞,金汞比例为1:9,形成糊状金汞物——金汞齐,然后,涂在青铜或银器表面,加热至400℃左右,汞蒸发掉,而金便镀在了器物表面。山西长治县分水岭战国墓中出土的镀金“车马饰器”就是明证,这是古人对化学研究一个重要贡献。
  
  当然,朱砂的最大用途和神秘之处,在于它在炼丹术中的应用。早在战国时期,北方燕国的宋无忌、充尚、正伯齐等方士自称懂“仙道”及“炼丹术”,到“海上”“神山”去为王侯炼制长生不死药。秦汉时期,炼丹之风更甚。秦始皇热衷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对丹砂开采及水银冶炼非常重视。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墓中还有象征江海的水银池。汉初已出现丹石和丹药成品的交易,汉武帝迷信仙丹,曾派方士用丹砂和铅为主要原料来炼制长生不老药。
  
  为什么炼长生不老药必用朱砂呢?晋代炼丹家葛洪在他所著《抱朴子》中阐述了其中的道理:像草木之药“煮之则烂,埋之则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就是说,用中草药炼丹容易腐烂,而朱砂加热后可变成水银和硫,反过来水银与硫可合成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炼制的丹药,人的生命就像朱砂与水银能相互转变,可往返循环,生生不息,容颜永驻。这可能就是炼长生不老药离不开朱砂的原因了。这种认识,是基于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那么丹药究竟长啥样呢?1965年,南京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象山发掘了一座魏晋时代的古墓。墓志铭上表明,墓穴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叫王丹虎。王丹虎一生未嫁人,却有喜欢服食仙丹的爱好,结果年纪轻轻,就成了丹药的殉葬品。在墓葬中发现有一小漆盒,里面有十几颗暗红色的小药丸。工作人员利用光谱仪进行化验,结果证明,这小漆盒中装的就是丹药,即古人说的“长生不老仙丹”。经检验,盒中丹药的成分是:硫的含量为13.0%,汞的含量为60.9%,余下26.1%是其他的成分。
  
  炼丹家葛洪记述的“长生不老丹”主要成分有五种: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丹砂(硫化汞)对人造成危害的机理是:汞是一种剧毒物质,它可以通过皮肤、呼吸和消化道被人体吸收,并逐渐在人的体内堆积,不仅可以破坏人的肝、肾和脑等脏气之外,而且还会直接导致人的死亡;而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遇水就会变成亚硫酸,这种化合物会破坏人体对钙质的吸收,长期使用,会让人头昏恶心和流鼻血,甚至引发败血症等等。白矾的主要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慈石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曾青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食用后对身体百害无益。
  
  隋唐时期,炼丹术进入高峰,皇室和民间都崇信金丹。唐太宗李世民迷恋丹药,在服用后慢性中毒而亡。唐代的玄宗、宪宗、穆宗、武宗都乐于享用丹药,结果轻的中毒染病,重的不治身亡。一些大臣、文人也纷纷仿效。针对服用丹药求长生的危害,唐代著名中医孙思邈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察”,表明炼丹的宗旨不是去飞天成仙,而是延年祛病。到了宋代,人们对服用丹药之危虽有清醒认识,但仍有人跃跃欲试。南宋高宗则明确告诉大臣:“若果能飞升,则秦皇、汉武当得之;若果能长生,则始皇、武帝至今存可也。”但达官贵人们并不从中吸取教训,炼长生不老药的闹剧一直持续到清代。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因服食丹药中毒死亡的皇帝就达十五六位。
  
  古人希冀通过炼丹而得到“长生不老药”的努力是可悲的。但炼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如前面谈到的鎏金工艺、还有金属的置换反应、丹砂和汞的互变反应、伏火法(火药的先驱)等。此外,炼丹家还把粗略的量和比例概念引用到化学上。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外国学者伊博恩还肯定地说:“炼丹术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它无疑起源于中国。”
  
  (作者系《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