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敲响气候变化警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7-26 作者:李嘉宝

  近期,北半球多地出现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

  极端天气越来越常见

  欧洲中西部地区,持续暴雨引发严重洪灾,影响范围波及德国、荷兰、奥地利、卢森堡和瑞士等国。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布报告指出,西欧部分地区在7月14日至15日两天,遭遇了平时两个月的降雨量,这些地区的土壤含水量早已接近饱和。

  北欧则热浪滚滚。根据芬兰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该国记录了有史以来最热的6月,且热度已经延续至7月。

  大西洋彼岸,北美多地也被极端热浪包围。7月10日以来,已经有包括美国加州东南部的死谷国家公园、拉斯维加斯在内的多地刷新50摄氏度高温纪录。在极端高温和干旱的双重夹击下,美国多地山火肆虐。美国国家跨部门消防中心7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3个州有80起大型山火肆虐,烧毁土地面积超过100万英亩。

  气候变化是根本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近日警告,气候变化是今夏发生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在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成效之前,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将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谢来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气候出现系统性紊乱是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关注的“灰犀牛”事件。除飓风、局部高强度降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外,气候变化还带来一些人类不易察觉的现象,如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度提高等,这会导致海洋食物链、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4月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年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1.2摄氏度。谢来辉称,全球气候本身也有气温上升、下降这种周期性变化。然而,19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单方面的气温上升过程,这主要是由工业化时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科学家称之为“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彻底影响了地球生物圈的自然进程,气候变化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

  人类社会需团结应对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呼吁,各国尽快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各国有必要加强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以更好地预测极端天气。

  谢来辉指出,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关注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以来,在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国际社会一直在开展相关谈判和行动。但全球气候治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缺乏足够动力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国内采取相关政策方面也行动不足,迟滞了国际气候合作取得进展。此外,在气候灾害适应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受限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面临气候灾难时更具脆弱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将1.5摄氏度的气温上升标准确定为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极端干旱、野火、洪水和粮食短缺的风险将急剧增加。

  谢来辉表示,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气候条约框架内推动国际谈判进程,增加相关自愿承诺。各国要积极推动新技术研发,加大对能源转型的投资力度,尤其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业化起步早、温室气体排放份额高的发达国家,应努力克服内部利益集团的掣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负起更大责任、发挥更多作用。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