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拥有两种不同的叶子 求同存异的生存之道科普时报 2021-08-07 作者:祁云枝 |
菱,原先在北方的水面上几乎难觅其踪。
最早知道有菱这种植物,缘于一则小故事《北人食菱》。
说的是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时,这个人连菱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大嚼。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不曾想这位老兄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竟然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那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张口说了句让人喷饭的话:“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呵呵,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惯于生长在南方水域的菱,近年来,受科技人员的邀请,被陆续引种到陕西西安的水面上。
投身到北方新家园里的菱,虽然在长势上暂时成不了什么气候,也没能营造出周渔《采菱曲》中浪漫的氛围:“采菱莫采叶,菱叶密且齐。独有郎与妾,漂泊各东西。采菱莫采花,菱花照妾面。妾面空如花,郎面不可见。采菱莫采角,菱角芒于针。不堪刺衣带,时时刺妾心。采菱莫采根,菱根随水长。郎行不弃妾,妾愿随郎往。”
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品尝过西安水域里生长出的菱角,是何种滋味。但这并不妨碍菱在我眼里和心目中的地位——一种智慧且有趣的水生植物。
因为它会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根据自身需要生长出不同性状的叶子。
刚刚来到世界上的菱,只有一个细小的茎,紧接着会陆续长出二三片叶子,对生在茎上。这个时候的叶子非常柔弱——叶子黄中泛绿,又细又薄,叶缘布满深深的裂隙,外形就像细小的羽毛,十分柔软。这既薄又细又软的叶子,正是菱适应水环境的杰作。水环境里光线微弱,而且压力大。菱正是依靠这薄而柔软如丝的叶子,在暗淡的水域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纤弱的叶片,以柔克刚,抵御水的压力,好让整个植株不被水流冲断和冲走。
一旦菱的茎爬到水面上,这个时候长出来的叶子,与最早来到世界上的哥哥姐姐们,外形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次看到的人,绝不会认为这两种叶片是一家子。这时候的叶子变成了翠绿色、表面像是涂过蜡一般,反射着夏日里的阳光。叶子形状是厚实的四方菱形,叶片尖端的边沿呈漂亮的锯齿状。当然,漂亮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菱自己对漂亮则另有说法,它是用这尖尖的齿牙,抵挡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的啃噬。
菱形翠绿的叶子,几乎轮生在紫红的茎上。从水面上望下去,片片菱叶错落有致、彬彬有礼,如一朵花样的莲座,有序地在水面上、阳光下制造营养,开花结果。
七月份,当白色的菱花逐渐凋落的时候,一个个沉甸甸的菱角会出现在簇簇绿叶下。越长越大越沉的菱角,眼看着要使整株菱在水中全军覆没,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智慧的菱让叶柄上长出了鼓鼓的浮囊,水越深,叶柄上的浮囊就越大。长出了“救生圈”的菱,直接摆脱了没顶的危险,优哉游哉地在水面上快乐着,成为水面上的一景。
拥有两种不同叶子的菱,其目的却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菱求同存异的生存法则,很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借鉴。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存异,就是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和不同的方式方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呵呵,想当初,是孔子借鉴了菱的生存法则,还是菱在生存中执行了孔子的言论呢?
但无论如何,求同存异,是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点,菱,是做到了。
责任编辑:xujinghui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