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高温,当心自己成“湿”人

科普时报 2021-08-07 作者:吴义春

  进入7月,降雨频发,雨后的蒸腾作用更是让人感到湿热难耐。高温和湿气的双重夹击,让人胸闷气短、喘不上气。有些人会出现乏力、头重如裹、口臭、手掌心易出汗等症状。门诊患者中,舌头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的比例明显增多,这些都说明体内有湿气。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最怕湿邪。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据统计,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尤其是今年夏天高温且多雨,气候潮湿,易受湿邪危害。因此,去除湿气刻不容缓。

  五大信号预示体内湿气重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以下五大信号告诉你。

  舌苔厚腻。如果舌苔厚或舌体胖大,且舌头边缘还伴有明显的齿痕,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甚至已经造成脾虚了,应及时调理身体。特别是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更需引起注意。

  大便不成形。正常大便是软硬适中且呈条状,如果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则说明体内有湿气,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食欲差。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饥饿感,吃一点就感觉胃里胀胀的,还伴随有隐隐的恶心感。这也是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这种现象易在夏季出现。

  小腿肚发酸。早上起床后突然感觉小腿肚酸痛且沉,同时近期还存在体重增加或虚胖现象,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

  精神状态差。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长呼一口气后才舒服,而且常感身体疲乏,懒得活动,头昏脑涨、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改善生活习惯去除湿气

  从中医理论讲,“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而成。从地域差异来区分的话,南方多属外湿,北方多属内湿。

  湿气这么容易产生,如何才能预防呢?

  勤运动。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清淡、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日常可多用淮山药、茯苓、薏米煲汤健脾祛湿。

  避开潮湿环境。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日常生活中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如果房间内的湿气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借助风扇、空调开启除湿模式,保持空气对流。

  中医“祛湿”有讲究

  在湿气的治疗上,中医拥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湿气留滞在胃肠,如易拉肚子、胃凉的寒湿,可用附子理中丸;湿气饱和于心脏,如心衰水肿不能平卧,此为脚气冲心,可用鸡鸣散;湿气黏滞在关节,部分人以关节疼痛为主,舌苔黄腻,可用加减木防己汤;若湿热下注,下肢关节红肿,多为痛风发作,可用化湿热的方法。

  治疗湿气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合而言之,主要包括两种策略:一是先祛湿化痰,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去除痰湿的治法;二是后益气健脾,由于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益气健脾。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