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远古生命足迹 云游地球历史长廊——云游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直播活动举办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21-08-17

   15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主办,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栏目、新华科普承办的“追忆远古生命足迹,云游地球历史长廊——云游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直播活动在新华网客户端播出。直播主持人、博物馆讲解员唐晓玲携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世球一道走进逸夫博物馆,向观众普及地质变迁和生命演化。

  直播游览路线共经过四个展厅,分别为大厅、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和光华矿物精品展厅。

  在博物馆大厅中伫立着一块面积达100平方米的“远古生命足迹”遗迹化石幕墙。徐世球介绍,化石幕墙上的痕迹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他带网民辨析了化石墙上鱼和无脊椎动物在水底运动留下的轨迹以及爬行动物和鸟类留下的脚印。徐世球讲到,通过古代留下来的化石和岩石,可以分析当时的地质面貌和地理环境。一块古代沉积岩可以通过四方面来判断形成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岩石成分、含有的化石种类、岩石形成年龄以及岩石的具体结构造特点。

   

  在地球奥秘展厅,唐晓玲介绍了距今约有43亿年的镇馆之宝——变成砾岩。徐世球讲到,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可以测定岩石的绝对地质年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不断衰变放射出各种射线,最终衰变成另外一种稳定元素。当不稳定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数目衰变到一半时称为半衰期,根据半衰期的时间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计算等步骤最终得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数字即岩石的年龄。通过对变成砾岩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所经历的重大地质事件。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唐晓玲向观众展示了面积为15.7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徐世球讲述了生活在2亿多年前的海百合作为一种棘皮动物的肢体结构,以及通过蔓部摄取营养的方式。随后,唐晓玲依次展示了马门溪龙、黑龙江满洲龙、鹦鹉嘴龙和梁氏关岭鱼龙的化石,对每种恐龙的肢体特征进行了介绍。徐世球对每种恐龙化石展现的恐龙特性和地质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并讲述恐龙与现存其他爬行动物的差异。另外,徐世球还就恐龙化石在我国的分布状况进行了介绍,化石的发现为揭开生物进化的谜团提供实物材料,同时是地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的证据。徐世球强调,化石只有保护的好才能有利于科学研究,才能利用化石最大限度地解开自然界的谜题。

   

  在光华矿物精品展厅中,唐晓玲展示了馆藏的包括萤石夜明珠在内的诸多荧光矿物,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呈现出不同颜色。徐世球向观众普及了荧光矿物多用在医疗和电子领域的知识,他介绍,荧光矿物除了艺术价值外还具有相当的科研价值。

   

  最后,徐世球向观众讲述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重要性。地球科学围绕人类社会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灾害、气候变化等地球问题全面展开,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据统计,共吸引53万网民在线观看。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