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胆囊炎、胆结石癌变,教你不做癌症“候选人”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21-09-03 作者:杨秉辉 |
胆道系统储运胆汁,功劳大焉
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胃肠道中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胆汁之类的帮助。胆汁产生于肝脏,每日产量约有600~800毫升。肝脏生产胆汁不辞辛劳,昼夜不息,但胃肠之消化工作并不时时进行,至少一天之内亦有劳逸之分。不在消化食物高峰之时,如夜间,胆汁输入肠道或有“浪费”,而在进餐之时,尤其在进食多量脂肪饮食之时却又嫌不足。应求矛盾如何解决?幸而“造物主”有安排:在胆汁输送之途中设一囊状之物,名为胆囊,在不消化时、如夜间,将胆汁储存其中,进食时食物一旦到达十二指肠,彼处即产生“胆囊收缩素”使其收缩,胆汁倾囊而出,进入十二指肠与食物混合,发挥帮助消化之作用,配合之默契浑然天成。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后进入肝内的毛细胆管,再由毛细胆管逐级汇合进入左、右肝管,而后再合二而一进入肝总管,经胆囊管入储胆囊之中,胆囊收缩时复经胆囊管排至胆总管,最后进入十二指肠。胆汁排出所经之管道,包括胆囊可称之为胆道系统,即胆汁排出之道路之谓。
胆囊位于腹部的右上方、紧贴肝脏的下部。整个胆道系统,肝脏、胰腺、十二指肠亦都近在咫尺,方寸之中汇集众多器官,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奏出生命凯歌的重要乐章,胆道系统储运胆汁,功劳大焉。
多灾多难的胆道系统
不过这胆道系统也是个多灾多难之地,而这些灾难又与其本身之构造与功能相关,一是胆汁自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之处,本有一括约肌在该处驻守,括约肌为管道开口处之环状肌肉,有舒缩之功能,舒张之时可容管内之物出,收缩之时可防管外之物入,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处之括约肌名奥迪氏括约肌,本应只容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而不容肠内之物进入胆总管。不过这“关官”却常疏于防守,尤当人体免疫力降低之时,十二指肠内细菌繁殖,便有细菌偷渡进入胆道,并逆流而上造成胆道系统的炎症。二是胆囊充满胆汁之时亦不过约如鸡蛋、鸭蛋之大小,储量有限,故胆囊其实尚有浓缩胆汁之功能,将胆汁中之水分吸收部分,以冀能多储存一些。不过如果所储之胆汁久不更新,胆汁逐渐浓缩,则其中所含之胆固醇、胆色素、钙质等物便会析出而形成结石。结石多在胆囊之中,但其较小者亦可随胆汁排入胆道。一是炎症,二是结石,这两者又常狼狈为奸,炎症所产生之纤维素、环死物质等又常成为结石之核心,促成结石之形成。而结石之存在,又会影响胆囊之收缩,防碍胆汁之更新,而有利于炎症之成慢性化。
胆囊炎、胆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幸而如今医学进步,炎症多可用药物消除,结石亦可用手术治疗,尤其近年推行微创手术,手术创伤减少,康复顺利,实为患者之幸。
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增加
癌症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癌症是如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癌症的病因不像胆囊炎,胆结石那样明确,不过,也并非一无所知。如今已明确: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导致相关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那么,哪些是可能导致相关基因突变的“内外环境因素”呢?高寒的喜马拉雅山区,人们常将火炉放在腹部取暖,以致常见腹部皮肤生癌,口腔内破损残缺的牙齿对舌头的刺激常导致相应部位的舌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关,慢性肝炎可以导致肝癌,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等等。这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引发相关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
近年来,医学界在乐于见到胆囊炎、胆结石变得易治的同时,却又惊异地的注意到胆道系统癌症的高发。据美国《癌症》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增加了76%, 而在我国则增加了84%。
胆道系统,从肝内的毛细胆管到胆总管都可以生癌。不过发生于肝内的毛细胆管及众多的细小胆管的癌症,一旦形成便在肝内形成肿块,其发生之症状、诊治之方法大抵与发生于肝细胞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相似,称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前者合称为原发性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5%,一般不在胆囊、胆管癌讨论之列。
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平均发生3.8例,胆管癌为3例,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城市居民的发病率高于农村。问题不在于发病率的高低,而在于发病率在持续增高,更在于此类癌症难于早期发现,发现既晚,治疗效果自差。
癌症难于早期发现,原因在于早期癌症常无明确症状,需待出现剧痛、发生黄疸、摸到肿块等情况时,才迫使病人就诊,即使立即诊断明确,已经多属晚期。而胆囊、胆管之癌症由于多发生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基础上,病者或曾有胆囊炎、胆结石发作之经历,以至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不介意,甚至出现腹痛、黄疸之时仍未意识到情况有变,故诊断确立之时多已属晚期。胆囊、胆管癌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唯一有可能根治之法,但由于诊断多晚,能作根治性切除者甚少,故总体后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10%。
预防胆囊炎、胆结石为预防癌变之根本
胆囊、胆管癌难于早期诊断、难于根除,预防应为努力之方向。当然癌症之病因尚未最终明确,预防亦未能尽善尽美。但胆囊、胆管癌却常发生于胆囊炎、胆结石基础之上,从癌症发生的一般规律而言,胆囊、胆管癌之发生应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物理的、化学的刺激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胆囊炎、胆结石应为预防胆囊、胆管癌之根本。
大量的胆囊癌病例,约90%,都合并着胆结石,胆结石病人较无胆结石者发生胆囊癌的机率高出13.7倍,而且结石越大发生胆囊癌的风险也越大,单个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者较小于1厘米者胆囊癌风险高10倍;胆管癌的病例中,合并着胆结石的10倍于没有胆结石的患者。都提示了胆结石对胆囊、胆管粘膜的慢性刺激及继而发生的炎症与胆囊胆管的癌症发生有关。当然,这并不是说胆结石一定会引起癌症,有统计在胆囊结石的患者中最终发生癌变的为3%~5%,并多见于多发性结石、较大的结石及合并有胆囊壁明显增厚或胆囊息肉者。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一种隆起性病变,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是因脂代谢异常,血中胆固醇析出而形成,常较小,一般并不会癌变。但另一种因慢性炎症或浓缩的胆汁刺激而引起的、约占胆囊息肉30%~40%的腺瘤型息肉,则有较高的、有报告为24.1~36.4的癌变率。
因此,为预防胆囊,胆管癌,应从预防胆囊炎、胆结石入手。首先,在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饮食,我国民众所患之胆结石多为胆固醇性结石,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类物质,以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其次,饮食的规律性十分重要,三餐按时进食,可使胆囊有规律地排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胆汁时更新,既可预防炎症又可避免胆汁浓缩形成结石。由于夜间不进食,三餐之中的早餐就更显得重要了,长期不吃早餐者无疑给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有了可乘之机。此外,提高免疫力,减少胆道感染的机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避免华支睾吸虫等胆道寄生虫感染;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以免肥胖等皆有助于胆囊炎胆结石的预防。
为防癌计,胆囊炎、胆结石之宜作手术者应积极考虑
胆囊、胆管癌既与胆囊炎、胆结石有关,为了防癌自应治愈胆囊炎、胆结石。这话不错,胆囊有炎症自应治疗,胆囊炎发作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其反复发作、尤其是伴有胆结石或胆囊息肉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胆结石根除之法是作手术治疗,虽有“保胆取石”之法,但为防癌计,则多主张切除胆囊。当然,若仅是少数较小的结石亦无症状者并无需手术,但若为多数并有较大之结石者,尤其是伴胆囊壁明显增厚、或已经萎缩、甚至“瓷化”(即胆囊壁钙化,多数是曾经反复炎症的结果),或是合并胆囊息肉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其中的腺瘤型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必须加以重视。发现之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者,可以密切观察,定期(如每半年一次)作超声波检查,若增大至1厘米以上者,尤其合并胆囊炎、胆结石者即宜手术切除以杜后患。
胆囊、胆管癌好发于年长者、女性、肥胖者、合并有糖尿病者及有胆囊、胆管癌家族史者。故对于具有此类特征之胆囊炎、胆结石之患者实应对此病提高警惕。注意改善生活行为,定期检查,对宜作手术者,应予积极的考虑,未雨绸缪,以策安全。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杨秉辉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