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太先进”被诟病?褒贬不一的F-35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21-09-16 作者:金赫 |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小白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F-35是由美国装备的第二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是全球首款服役的垂直/短距起降隐身战斗机,也是首款隐身舰载战斗机,能够担负对空作战、对地打击等任务,具有多用途、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在未来将与F-22相互弥补、搭配作战,成为美国军队的主力机型。
F-35采用单座、单发、双垂尾的设计,分为F-35A陆基型、F-35B垂直/短距起降型、F-35C舰载型。其许多创新设计都具有变革意义,为战斗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除了美军,F-35还被世界十几个国家采购装备,担当未来主力战斗机型。
F-35隐身战斗机
多军种共用战机的诞生
F-35隐身战斗机源于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该计划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种战斗机发展计划的合并。美国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MRF)计划与美国海军的高级战斗攻击机(A/FX)计划被取消后,美国国防部启动了联合先进打击技术(JAST)计划,试图研发一款多军种共用的战斗机。
随后,JAST计划被更名为联合攻击战斗机(JSF),旨在研发一款能同时满足美国空军、美国海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美国盟友需求的多用途战机。JSF兼具制空、攻击功能,一款机型能够替代多款现有机型,从而降低使用与维护的成本。
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最终,洛克希德·马丁的X-35方案击败了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的X-32方案,洛·马公司联合波音公司、普•惠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始了F-35三种型号战机的研发。2006年底,陆基型F-35A进行了首飞,随后垂直/短距起降型F-35B与舰载型F-35C也相继顺利完成首飞。
先进的多用途战机
F-35外形酷似F-22,这是因为F-35的研发设计大量参考了F-22。F-35A/B/C机长分别为15.4米、15.4米、15.5米,翼展分别为10.7米、10.7米、13.1米,翼展面积分别为42.7平方米、42.7平方米、57.6平方米。翼身融合的升力体设计,升阻比大,航程远,内部储油空间大。机头两侧的边条可以形成有增升作用的涡流,有利于增强大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
使用一台F135涡扇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达1.6马赫。设有两具弹仓,可以发射对空、对海、对地等各类弹药。用户可以根据作战任务的需求,选择携带弹药的种类,包括AIM-120中距空空导弹、AIM-132近距空空导弹、AGM-88反辐射导弹、AGM-158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以及MK-20 RockeyeⅡ集束炸弹、SDB小直径炸弹、JDAM联合攻击武器、B61核弹等。
除了内置弹舱,F-35还拥有6个外挂点
F-35信息化水平高,座舱堪称科幻。没有传统的飞行仪表,只有一块50x20cm的多功能显示屏,取消了传统的平视显示器,改用更先进的头盔瞄准系统。头盔瞄准系统可以帮助飞行员更便捷锁定目标,甚至通过机身布设的光电传感器获取四周信息,在高偏离视轴的状态下发射导弹。
先进设计自带天生缺陷
正是这些超前的科幻设计,引起了F-35飞行员的不满。F-35的多功能显示屏固然先进,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随意切换所需要的信息,使用触控功能输入指令。然而,却有F-35飞行员爆出,F-35的触控屏并不是那么灵敏便捷。触控屏不像传统物理开关一样具有准确的触觉反馈,加之缺乏手部支撑,导致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频频按错屏幕,阻碍飞行员的正常操作。尤其是在飞机进行大过载机动时,触控屏的缺陷更加凸显。
飞行员的多功能头盔瞄准系统也是不尽如意,这套订制的头盔价值40万美元,取代了传统的平视显示器。但瞄准头盔受视野限制,不得不将显示的信息“缩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头盔瞄准系统的便捷性。此外,F-35的语音功能也尽显鸡肋,在飞机进行大过载机动时,飞行员难以持续用清晰的语音指挥飞机,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飞行员愿意使用语音功能来控制F-35。
F-35座舱
自首飞以来,F-35多次被爆出各种缺陷。尽管F-35饱受争议,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热度丝毫未被削弱。F-35是一款多用途水平极高的战机,一款飞机拥有三个型号,难免会遇到更多的技术瓶颈。加之,F-35在设计上集成了太多先进科技,有些设计堪称激进,这本身就存在着较高的技术风险。
因“太过于先进”暴露问题,在武器发展史上并不稀奇。或许未来战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设计,但不可否认,F-35对先进技术的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军事小词典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发动机喷口可以向下偏转,能够以垂直或短距离滑跑方式起飞、降落的固定翼战斗机。通常被部署在轻型、中型航母或两栖攻击舰,在执行任务时多采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方式。
作者简介
李小白,中国航空学会会员,军事科普作者,在国内多家知名军事期刊与知名网站发表上百篇文章,文章曾被国际性智库CSBA引用。长期从事青少年国防教育科普工作,曾获中国航空学会“创新杯”第八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