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京举办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21-09-17 作者:刘畅

  16日,以“科普‘双碳’理念 聚焦绿色发展——迈向‘3060’,科普在行动”为主题的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新华媒体创意工场举办。活动由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地质博物馆、新华网主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新华网科普事业部、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支持举办。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顾斌,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何凯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主任姚义川,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新华网副总裁丁平出席活动。

   

  顾斌在致辞中表示,2004年起,中国科协每年都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联合相关部委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今年,中国科协和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将“双碳”科普宣传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旨在通过科普活动引导公众理解和支持,不断增强自身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姚义川谈到,自然资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减排、固碳、增汇以及各种空间结构、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与碳中和全过程息息相关,实现“双碳”目标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因此科学普及工作十分重要。

   

  丁平强调,科学普及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也成为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华网依托自身资源、内容、技术和传播等各方面优势,积极发挥“主信源”作用;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学科普平台”为目标,积极探索与创新“互联网+科普”工作模式。希望通过新华网平台,有效提升公众相关科学知识水平,促进公众理解、支持、参与,为实现“双碳”目标凝聚广泛共识、营造和谐氛围。

  活动现场播放了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制作的科普视频《秒懂蓝碳,你GET了吗》,视频讲解了“蓝碳”的概念及红树林和海草床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强调了“蓝碳”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以《碳达峰、碳中和颠覆性创新》为主题进行了视频讲座,他表示,碳中和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最大驱动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经济活动的内核。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创新,要建立高耗能、低产值行业的退出机制,依靠大幅度、颠覆性科技创新,从初级产品生产转变为髙附加值精细智能化产品的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正高级工程师程国明解读了“双碳”的相关政策,讲述了地质固碳的技术应用,以红树林修复、黑土地保护等案例,阐释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提升碳汇的意义。

  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叶思源及其研究团队同活动现场进行视频连线,介绍了水-土-气-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装置和技术方法,以湿地现场的芦苇、水、和土壤等为样本,直观呈现了碳循环的野外监测工作。

  本次活动通过新华网云直播平台进行视频直播,观看人数近百万。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