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无人机气象应急观测科研试验启动科技日报 2021-11-28 作者:付丽丽 |
27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2021年无人机海陆空立体协同观测科研试验正式启动。搭载多种气象载荷的翼龙-10无人机在高空与海面浮标、气球探空系统、地面垂直遥感观测设备组成立体观测网络,对多气象载荷及无人机平台进行验证,探索建立基于无人机的气象应急观测体系。
图为搭载多种气象载荷的翼龙-10无人机起飞。中国气象局供图
据了解,此次试验中无人机新搭载了GNSS掩星/海反探测系统、太赫兹冰云探测仪。其中,太赫兹冰云探测仪可对云中冰水含量进行有效探测,GNSS掩星/海反探测系统可通过接收低轨卫星信号来反演大气温湿廓线及海温、海风等气象要素。同时,下投探空系统和毫米波云雷达也将在试验中同步开展气温、水汽、风和水凝物的垂直观测,试验将持续1个月左右。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总工程师张雪芬介绍,此次试验是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一次更深层次探索。将在验证无人机平台、改进载荷的性能、观测方法、指挥系统、试验流程以及自主研制的掩星系统和太赫兹雷达的同时,为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机动观测奠定基础,也为海洋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航空工业翼龙-10无人机现场指挥唐克兵表示,翼龙-10无人机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具有航速快、飞行高度高、自主能力强等优势性能。为更好地适配多型任务载荷,完成此次科研试验任务,航空工业集团在去年执行台风探测的翼龙-10平台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飞机性能明显提升。该无人机首次搭载多种气象探测载荷,开创了同一无人机平台多模式应急气象协同观测的先河。
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的持续推进,已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翼龙-10无人机、下投探空系统、毫米波测云雷达等装备可在多领域发挥作用,所获取的探测数据集在数值预报模式和预报中已得到初步应用,并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精度和数值模式影响区域预报评分。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李良序表示,高时空海洋观测资料匮乏、气象应急探测手段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的重要原因,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观测体系之路还很漫长。中国气象局将不断完善飞机平台、丰富探测载荷和观测方法,为最终建立无人机全链条式观测业务打下重要基础。
此次试验是继去年中国气象局启动“海燕计划”,成功利用翼龙-10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进行立体观测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再次联合海南省气象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持续推进海陆空观测科研试验。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