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科学家团队:在大洋上,天气好就是工作新华社 2018-04-20 作者:陈灏 |
“在大洋上,哪有节假日和工作日之分,天气好就是工作日。”正在西太平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上,当记者无意中说起前几天是清明假期时,“大洋一号”政委张宝明如是说。
张宝明是老资历的航海人。2006年至今,他平均每年出海200多天,航程4万海里。“出远洋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只有船上淡水能维持多久、距下个补给点多远、多少任务没完成。”他说,由于船上的作业受天气和海况影响较大,很难按照工作日和节假日来划分作业时间,大家出海之后对当天是周几、是不是假期都没概念。
“天好就是工作日”的“大洋一号”作风,在记者随船采访期间得到了充分印证。热带大洋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即便有各国的气象预报作为参考,也无法确保临近作业时海况符合条件。尤其是受台风“杰拉华”影响,“大洋一号”上的海试和科考任务多次放弃原作业计划,启动预案。
即便是海况不好,船员和科考队员也没法闲着。为确保设备随时可以投入试验,他们要反复对船和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并根据上一次试验或演练结果对作业方案进行调整。为抓住作业窗口,大家经常需要连夜奋战,甚至“连轴转”。
3月25日早晨5点多,“海龙Ⅲ”潜水器从母船“大洋一号”入水,进行首次深水试验。负责潜水器电路维护的科考队员彭进暂时没有任务,躺在救生艇狭窄的船舷上睡着了。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
“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董彦辉是国内少数参加过“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三大潜水器科考任务的“老大洋”。他不仅要协助首席科学家安排作业计划、准备试验文件,还要协助作业、指导年轻队员开展常规调查。
在作业间隙,记者多次见到董彦辉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睡着。他告诉记者:“装备试验和常规调查穿插到一起的时候,想休息就得见缝插针。”
4月2日上午,“海龙11000”潜水器即将入水,作业人员发现光电复合缆受损漏油,需要将损坏部分剪掉重新接好。当天夜间,“海龙11000”挑战6000米深度,下潜了近3000米时液压油不足,科考人员一天两夜的苦战化为泡影。
对此,参与了“海龙11000”项目的王旭阳说,试验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船上试验时辛苦一些,以后实际应用中的损失就会小一些。
记者看到,在随船出海期间,除少数恶劣天气外,从船头到船尾、从甲板到机舱,每天都有身影在忙碌着。
一边躲着台风,一边寻找可行的作业地点,科考队先后完成了“海龙Ⅲ”和“海龙11000”的400米和2000米两个级别的海试,“海龙Ⅲ”的4500米级海试以及大量常规试验。即便因为近期天气太差,中国大洋协会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了后续海试任务,科考队员们也没闲着,大量的数据需要他们处理。
“条件具备的时候不作业,我感觉像在犯罪。”“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说,大洋科考时不我待,还有很多设备在等船做试验。“海上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尽可能地把好天气‘吃干榨净’。”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