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生:守望海上阴晴20载科技日报 2018-04-28 |
于建生在“向阳红10”科考船上与“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合影
海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为躲避强西风带气旋的突袭,“向阳红10”科考船全速北上几十个小时后,在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抵达相对安全的海域,把七八米高的狂浪甩在了身后。
一路紧张关注气象图的于建生,终于咧开嘴笑了。他眼睛眯成一条缝,得意地说:“你等着看,今天后半夜咱们船会受涌浪影响,可能比较晃。”
这大概是这位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出海时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专门负责“向阳红10”科考船在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的气象预报工作。这回,于建生又凭借“神机妙算”,帮科考船躲过一劫。
紧盯传真机,生怕错过气象发布
当年于建生高考选专业时,错把天气动力学当成空气动力学。原本想研究飞机、导弹的他,阴差阳错搞起了气象预报。
这一搞就是20多年,而且还常在深海大洋上进行。20多年,于建生出海20多次,平均至少每年一次。他曾多次帮科考船避开恶劣海况,这种成就感于建生尝到不少。
于建生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是在1998年。那时一上船就要参加整个航次,随船漂泊200多天。船上各种条件都很艰苦,与家人联络要等靠港才行。关键是,那时的气象预报工作让人感到“压力山大”。
彼时,要获取气象资料,需通过气象传真机定时从海事卫星接收信息。每天快到点时,于建生就紧紧盯在气象传真机前,生怕错过。海事卫星信号不好时还得不断调频率,光收几张气象图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传过来的气象资料不但时效和精度差,而且没有风场和浪场图像,只能根据头一天的气压场图像埋头分析、预测天气。一旦海事卫星信号不好,收到的气象资料就会残缺不全。遇到一两天都收不到气象资料的情况,就不得不硬着头皮,根据之前的气象图预测未来的天气。
2004年以后,于建生可以在科考船上通过邮件接收气象资料,不必再担心错过海事卫星的气象发布。这时的海洋气象预报精度也有所提高。
到2015年以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建立了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它可根据船舶的经纬度,对船舶所在位置的气压场、风场、浪场做出精准预报。
心系大海,“老司机”抢在年轻人之前报名
通讯技术和海洋气象预报水平在进步,与之前相比,随船进行气象预报的工作压力小了不少。与此同时,于建生出海也越来越少了。
一有随船进行气象预报的任务,单位会先派年轻人。2004年之前,于建生每年都出海,有时一年出两次海。妻子怀孕时,他很长时间都在海上。孩子出生后,家里很多事他也顾不上。2005到2014年间,于建生每两年出一次海。
2014年之后,于建生一连几年没出海。年轻时一提出海就有压力的他,反而坐不住了。这次出海任务下达到部门之后,这位老同志竟抢在年轻人之前报了名。
“年轻时在海上干得热火朝天,隔三四年不出海,确实有点想念。”总是笑眯眯、喜欢开玩笑的于建生突然认真起来。让他想念的,是和队友们在船上齐心协力完成科考任务的感觉,还有休息时和队友们打打闹闹、亲密无间的氛围。
如今在“向阳红10”科考船上,于建生每天通过船上的海事卫星网络登录国内的服务器,直接接收气象资料。
发生变化的,还有于建生的心态。
在科考船上,他干什么都高兴,干什么都积极。作业组本来已安排他在气象预报工作之余在实验室记录海洋勘测数据。干完这些,他还经常主动跑到后甲板上,帮其他队友回收海底勘查设备。不忙时,他就趁没人偷偷看《灌篮高手》,那是他年轻时特爱看又没看完的动画片。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