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陵:在太平洋底刻下中国深度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05-03 |
唐嘉陵,男,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批最年轻潜航员。
“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用来为梦想而奋斗才最有价值”是他的坚持。23岁的他怀揣梦想毅然加入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唐嘉陵作为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至7000米级四次海上试验,以及2013年、2014-2015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在海上试验中,他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在7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中,他驾驶潜水器两次分别下潜到6965米和7062米,在世界载人深潜历史上留下了中国纪录。
2017年4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回收至“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甲板,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潜、南海当年第一潜。此次下潜人员为潜航员唐嘉陵和另两名实习潜航员刘晓辉、杨一帆。这已经是唐嘉陵的第64次下潜,他们在水下连续作业7小时,经受住了心理和体能的考验。“这次接近蛟龙号迄今为止最长水下作业时间。同时,本潜次航行测线超过7公里,也创下了蛟龙号总共134次下潜以来最长的历史纪录。”唐嘉陵说。
从巴蜀内陆到浩瀚汪洋
2003年高考之后,唐嘉陵和很多人一样,抱着离开家自己闯的心态,在高考志愿单上郑重地填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然后从西南到东北,从川蜀到关东,他踏上了人生新的旅途。
他北上求学的第一站却并非是录取通知书封皮上标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而是秦皇岛——北戴河。当时已是八月底,海风吹过凉意袭人。“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海,因为天冷也没什么游人,我站在那儿就觉得大海特别宽阔浩瀚,也没想着今后竟然会和海洋结缘至此。”唐嘉陵动情地说。
大学期间,唐嘉陵学习努力,遇到问题肯花力气钻研,同学遇到问题,他也总是乐于帮忙。
充实忙碌的大学生活转瞬就接近了尾声,和所有同学一样,唐嘉陵也开始准备考研、求职。此时,学校里一则深潜试航员的招录通知吸引了他,激起了他内心对大海的向往。
2006年的圣诞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人生中一个普通的圣诞节。而对于唐嘉陵来说,却意义非凡。当天晚上八点左右,他接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电话:“愿不愿意到我们青岛来?”
得知自己通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首批深潜试航员,唐嘉陵激动地几乎说不出话来。“时间都好像停顿了十几秒,觉得自己太幸运了。”他说。
几经历练,终下五洋捉鳖
在培训基地,唐嘉陵和其他试航员一起接受培训。蛟龙号构造尖端复杂,要求驾驶员有极宽的知识面。初来乍到的唐嘉陵没有任何经验,在白天接受训练学习潜水器材料等相关知识,晚上就抓紧时间钻研技术人员推荐的书来自学。从船舶到液压再到机械组装,让原本电子信息专业的唐嘉陵下足了功夫。“因为是第一批试航员,为深潜安全考虑,一些专家对我们的能力还是有质疑,当时就是想尽快充实自己,把知识短板补上。”唐嘉陵回忆道。
作为一名深潜驾驶员,不仅需要了解潜水器的相关知识,体能和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
一开始的体能训练,唐嘉陵总是不达标。12分钟跑三千米让这个四川小伙子有些力不从心,他重新拾起大学时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终于提高了身体素质、达到了测试要求。
在一次心理拓展训练上,需要在十米高的跳台上跳下并在半空中完成抓取,当时与唐嘉陵同为试航员的付文韬一次就成功完成了,而唐嘉陵试了两三次都失败了。“当时心理上还是有点失落,觉得不能克服自己的不足挺丢人的。后来这样的困难和障碍也挺多,慢慢来,自己和自己较劲,一点点就成功了。”谈及此,唐嘉陵感慨道。
在太平洋底刻下中国深度
2009年7月,经过多方面的训练,逐渐掌握了潜水器操作的唐嘉陵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海试。“蛟龙号设备昂贵,构造精良,凝结了很多专家的心血。它脱离母舰下潜时,交到了我手上,就是真刀真枪。担着这么大的责任和信任,还是很有心理压力的。”回想起最初下潜经历时,唐嘉陵说。“那时候操作很谨慎,都是在脑海中先自己过两遍,必须保证操作流程和动作准确无误。”
随着一次次的自我完善和与“蛟龙号”的磨合,唐嘉陵逐渐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克服心理上对于黑暗幽闭的恐惧,时时想着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反应能力。我们是第一代深海潜航员,没有既定的榜样和标杆,所以就得让自己努力符合优秀潜航员的标准。”唐嘉陵说,“我自己也开始享受深海下潜的这个过程,虽然有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要克服,但是深海未知的世界、奇特的生物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让我觉得像探险,也很有成就感。”
从最开始的几十米到后来的几千米,他从一个深潜的初学者成长为有胆有识的潜航员。30多次的下潜经历,7000多米的下潜深度,连续4年潜水器的驾驶经历。这一系列代表着成就的数字背后有着另外一串数字:6年深潜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一年中11个月在海上“放逐”,单次连续下潜作业长达12小时。正是这样一种对海洋事业和深潜工作的坚持和热爱,唐嘉陵在太平洋底刻下了属于中国的深度。
每一次下潜都是从零开始
“每一次下潜都是从零开始”是“蛟龙”号海试团队确保每一次下潜安全返航的保障,这也是唐嘉陵坚持的原则。他从不把潜水器当作工具,而是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并拼命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尝试掌握潜水器每一个细微的现象或变化,尝试掌握这个战友、这个兄弟的最新状态或者情绪。“我和蛟龙号是荣辱与共的战友,在任务中我们必须做到人机一体”是他坚定的信条。记得在3000米级海试的一次下潜任务后,潜水器已回收至甲板等待再下一次下潜。和往常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围绕潜水器看看,尝试与“蛟龙”交流。当他经过备用蓄电池箱下方时,一滴暖暖的油珠刚好落在了他的额头上。按照他对潜水器技术状态的理解和掌握,一滴温度异常的电容器油可能就是提前终止航次任务的安全隐患。唐嘉陵的细心发现让备用蓄电池箱异常放电、电缆短路的严重故障及时被发现,有效地避免了损伤的继续扩大。时任潜水器技术保障负责人、唐嘉陵导师胡震评价道:“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
在四年海试中,每当遭遇恶劣海况或需要潜水器长时间水面漂泊时,唐嘉陵都没有丝毫退缩,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和最颠簸的试验任务。他不但专业技术过硬,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更得到了全体海试队员的认可,这些都体现着他对深潜工作的那份热爱,那份责任心。
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他近年来刻苦训练、钻研学习的结果,是那份坚持成就了他。直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学习训练是他每天的必备功课,早上6点到8点,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和他的性格一样,6公里以上长跑耐力训练是他最喜欢的训练项目,然后就是一整天紧张有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晚上还要自学船舶、机械、液压等新领域专业基础知识。日复一日,他养成了特别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习惯,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
伴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海上试验逐步转向应用,“蛟龙”号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管理下将尽快实现业务化运行。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求,对一名“蛟龙”号主驾驶、潜航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唐嘉陵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保质保量完成深潜任务外,潜水器本体技术保障以及第二批潜航员培训都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刚刚起步,如何确保安全第一,做到让领导放心;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让同事放心;具备高超的驾驶作业技能,让一同下潜的队友放心,都时刻提醒和勉励着唐嘉陵。
八零后的唐嘉陵已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更被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的称号,然而他却觉得自己只是在一个特殊的岗位取得了一些成绩,是因为青春逢时才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和舞台。对于他来说,继续把自己热爱的深潜工作做好,为把“蛟龙号”打造为国内国外科学研究的优质服务平台而尽自己的一份力就是目前最大的梦想,就是他的中国梦。
本文来源 | 齐鲁网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