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林为干:生有尽,业无穷,自从与科研结缘便是一生

新华网 2018-07-16

  “希望每年都发表一两篇论文,要做一辈子的研究,当一辈子的研究生。”“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曾在90岁高寿时说。林为干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在他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为我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报效祖国,这让林为干等留美学生热血沸腾。这一年,林为干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一年后,其博士论文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杂志8月号首页,题为《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该论文创新地提出了一个圆柱有五个同谐振频率的简并模可以应用的新发现,打破了微波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圆柱谐振腔有两个简并模可以利用的观点,学界轰动一时。而在1951年,他卖掉了美国的汽车和房子,回到了祖国。

  在林为干的眼中,勤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路途中最重要的一环。他常说,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勤奋是科学研究必要的助推器。林为干的勤奋在他的学生中广为传颂,他常常还在大年初二就已走进办公室加班了。出差时,只要飞机一起飞,或者火车一开动,林为干就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书,开始埋头读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他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林为干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上世纪90年代,林为干已年过七旬,他的科学人生似乎已走到尽头,科学贡献也可盖棺定论了,而事实并非如此。1995年12月,他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该文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于是,这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就成为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很多电磁学家的梦想。林为干从1951年就开始攻关,历经40余年的不懈求索,他终于成功地找到解决这个百年难题的钥匙,发现了有介质平面的双镜现象,从而解决了这一经典难题。

  2015年1月23日,林为干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一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版著作四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0多篇,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作者: 钟艳平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