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刘应明:模糊数学里的一道光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0-30

  1940年10月,刘应明出生在福州市一个平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是在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学业的,但是刘应明的成绩却一直很优秀。1951年,刘应明被保送到福州格致中学,中学毕业后,他又以骄人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如同刘应明曾经说的:“少年清贫是一种难得的财富;清贫能够养志,而且在以后生活挫折乃至身处逆境时,都能处之泰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而集中精力于事业。”

  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大学工作的刘应明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数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数学与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不确定性的数学处理方面更是成果满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称赞,模糊数学就是刘应明的研究领域之一。模糊数学又称不分明数学,确切地说,是指在自然界和人们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不确定性的数学处理。

  刘应明认为,日常生活和他自己的研究领域——模糊数学——有着显而易见的相似性。他说,人和人的谈话内容十之八九都是模糊的。比如,当被问及天气时,常见的回答是还可以、很好、不好这样的判断词,而不是被拆解成气温多少、气压多少、湿度多少等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枯燥数据。陈述天气的日常用语看似欠准确,但已包括了不知多少种气候的组合。“所以模糊不是不清晰,似较模糊的陈述正是包含很多种类的信息的一种简略综合表述。模糊是积极的东西,模糊不是糊里糊涂。况且,朦胧本身也是一种美。”

  1994年5月,刘应明担任了“模糊技术产业化”专家组组长,国际学术界对刘应明在模糊数学方面的工作非常肯定。2005年,模糊系统协会世界大会在北京召开,刘应明担任大会主席,大会推选他为“Fuzzy fellow”,这是协会对该领域内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一种表彰,刘应明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学者,也是发展中国家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学者。在国际上,我国也因以刘应明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的杰出成就,与美国、日本、西欧合称为模糊数学的国际四强。

  作为教育工作者,刘应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既教数学知识,严格要求学生,告诉他们做学问要一丝不苟;他也教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学生做人要谦和,做事要踏实。

  2016年,刘应明病逝于四川。但是他的成就会被铭记,对我国模糊数学的贡献不会被忘却,对学生们的谆谆教导亦会继续在他们的人生里发光发彩。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