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蔡启瑞:一生心系催化化学 昏迷中仍高喊“催化剂”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0-30

  他一生深爱着化学,即使昏迷在病床上时嘴里喊的仍是:“催化剂!催化剂!”他曾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厦门大学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被厦门大学师生尊称为“蔡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

  蔡启瑞虽然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但起初他的研究方向并非催化化学。1931年,蔡启瑞考上了厦门大学化学系;193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期间他刻苦研学,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蔡启瑞学成回国。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当时我国的催化科学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44岁的蔡启瑞毅然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面对重重困难,蔡启瑞没有气馁,经过深入研究,他提出了配位络合催化的理论,科学地指导催化学科的研究方向。这一革命性的学术思想后来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58年,蔡启瑞成立第一个催化教研室,接着又受教育部委托成立催化讨论班。后来从这个班走出了很多全国知名的催化领域专家学者,蔡启瑞因而成为中国催化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蔡启瑞带领团队开展了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合成氨的关联研究,提出了过渡金属催化剂上氮加氢氢解成氨缔合式机理的新见解,并通过激光光谱和红外光谱互补实验方法证实了该观点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他又带领团队综合运用化学捕获、同位素法等知识和技能,完成了合成气制乙醇催化机理的研究,被评价为中国碳一化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即使到了90多岁,蔡启瑞也一直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而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2016年10月3日,这位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化学泰斗安详辞世。他曾说“我这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位深爱实验室的老人,开启了我国的催化化学事业,培养了无数催化化学人才。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