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祯:探生命之微,窥造化之奇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0-30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生命之微,窥造化之奇。”这是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的自勉。王鸿祯是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11月,王鸿祯出生在山东省卞庄一个聚族而居的书香世家,儿时在家族开办的学校里读书,从小接受“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不富强”教育的他,在心里就种下了国家为重,事业为先,仁义诚信的种子。1935年,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王鸿祯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最后他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北京大学地质系。1939年,王鸿祯毕业留校任教。
1950年,王鸿祯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丛刊》上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区别了珊瑚骨骼晶片和晶针两类不同的构造单元,作为高级分类和演化进程的基本依据。其后几十年间,王鸿祯从未中断对珊瑚研究的知识积累和文献的关注。直到70年代,他和助手利用新的制片方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及时做出了大量骨骼微细构造的照片和数据,基本上证明了两类骨骼结构的原生性质,还深入讨论了珊瑚骨骼的分泌机制和生物结晶作用。1989年,该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提出了5目、12亚目、79科的全新系统分类,分出了5个演化阶段和3个生物分区,达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水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层学是地质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建立统一地层表和制定地层规范等基本文件和开展地质制图基本工作的主要基础,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双重重要性。地层研究的理论方面主要是地球的节律和层序地层研究。地球节律的典型表现是沉积地层中出现的类周期特点,主要控制因素是海平面升降。当时新兴的层序地层学的特色之一是可用以鉴别和追索等时界面,进行远距离的地层对比。王鸿祯通过广泛研究和综合对比,建立了层序地层6级节律周期的级别体系,并试作了与天文周期的比较。
地层研究的应用方面主要是地层划分及地层符号在地层规范(指南)和地质图及地层表中的使用。王鸿祯对各级年代地层和时代单位符号在统一地层表及地区地层表中,和在小比例尺以及各类地质图中的使用,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意见。
王鸿祯认为,地球节律普遍存在于各类地质过程,可能受同一自然体系的控制。2003年,该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专著,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
2010年7月17日,王鸿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鸿祯的精神,必将感化一代又一代地质学人。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
下一篇:蒋民华:不断拼搏与攀登的晶体人生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