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蛰龙:以虫治虫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22 |
在我国的昆虫学界,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从不埋首纸堆搞研究,而是常常去一线,时时下稻田。他说:“科学实验一定要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如果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得出成果不投入实际生产应用,那只是纸上谈兵。这不是我们科学工作者要走的路。”在我国的教育学界,也是这样一位学者,他为我国早期的昆虫生态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教师的,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超越自己,否则,国家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向前发展。”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蒲蛰龙。
1912年,蒲蛰龙出生于云南。大学时期,他深感当时农村的贫穷、农业生产的落后,于是选择了昆虫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决心要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面貌。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学习的四年,蒲蛰龙运用所学的昆虫学理论知识,经常参与到野外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去。大学毕业后,蒲蛰龙又师从著名昆虫学家胡经甫教授,学到了不少生物学基础理论并远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求学,从事昆虫分类研究。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蒲蛰龙谢绝亲朋好友的挽留,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携妻子踏上归程。
在多年的研究试验中,蒲蛰龙及其团队总结了一套以发挥害虫天敌作用防治虫害的理论。上世纪50年代,广东种植的大量甘蔗深受甘蔗螟虫危害。而甘蔗螟虫的“天敌”之一是赤眼蜂,因此,蒲蛰龙想到用赤眼蜂来“以虫治虫”。赤眼蜂是一种红眼睛,身长不过0.5到1厘米的小蜂,靠触角上的嗅觉器官寻找寄主,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但自然界的赤眼蜂不多,而且不听从人的指挥,于是,人工繁殖赤眼蜂,“教”赤眼蜂像孙悟空那样钻进害虫肚子里歼灭害虫,是摆在蒲蛰龙等人面前的大问题。经过反复实验,最终,蒲蛰龙他们培育出了合适的赤眼蜂,并在各地蔗田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蒲蛰龙不仅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教育阵地上,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其中有的现已成为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他还是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负责的昆虫学科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内访问学者接受点,1987年更是被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蒲蛰龙严谨治学、谦虚谨慎的崇高风范堪称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楷模。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养鸭除虫等成果,更是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大成就。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孟少农:我国汽车技术奠基人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