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梁伯强:中国病理学开创人之一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22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尚处草创阶段的病理学: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此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所,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他就是中国病理学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

  梁伯强,广东梅县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赴德国留学,1925年获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1932年在广州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

  “病理学为临床医学之基础,欲求临床医学之进步,须先研究病理学。”在西医看来,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基础中的基础。作为我国病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梁伯强为此付出了无数艰辛。在工作上,梁伯强是投入而忘我的,他将吃饭、走路的时间,都用在工作计划和科研构思上。为了建立病理学资料库,在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期间,他每年都要完成150例的尸解和500多例的活体组织检验,最多时竟一天解剖17例之多。为此,他常常在白天实验、讲学,夜间便在实验室里席地而睡。正是这样兢兢业业的态度,使得梁伯强在病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指导助手,创立了从尸体中取出完整鼻咽的方法,探讨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发生学问题。在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梁伯强也有所研究。他对肿瘤问题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他认为除了注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外,还要注意人体在抵抗肿瘤方面的内在因素。

  在我国病理学研究的历史上,梁伯强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曾多次举办“高级病理师资班”,培养了许多病理学人才。在教授学生时,他采用“1:2模式”教学(听课1学时,实习2学时),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学得知识。同时,梁伯强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时常督促学生复习课本知识,反对他们迷信文献,要求学生要结合书本和标本得出结论。严师出高徒,也正是在这样严谨认真的教学下,梁伯强才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此外,梁伯强还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学术遗产,由他创制的管理制度、尸解程序和记录规范以及他编写的《病理学实验室手册》、《病理组织学标本制作技术》等工具书至今仍在全国许多医学院中广泛沿用。

  回顾梁伯强的一生,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极深;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病理学人才。他是我国病理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德国医师杂志》对他的评价,梁伯强真的是“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