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徐德龙:掀起“绿色水泥”的革命者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22

  提起徐德龙,水泥行业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在学术上总爱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他给业界人士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并具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徐德龙常说:“第一个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有600多家中小水泥厂采用立筒式悬浮预热分解技术,由于产量低、热耗高,企业大面积亏损。为此,徐德龙决心用自己的技术改变这种状况。

  1990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徐德龙研发的“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阎良水泥厂,凝聚着他全新科研成果的生产线建成。国家建材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认为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独创性,命名为“阎良型”,并决定迅速在全国推广。1996年10月,“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该系列技术先后在近百家企业推广,累计新增产值80亿元。

  为了对水泥工艺进行革命性变革,徐德龙已经做了多年的研究准备。早在1983年,经过反复的热力学理论研究,他首次从数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固气比对热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又首创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为了将这项理论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研究成果出来后,徐德龙又在苦苦寻找放大试验的机会。终于在2010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水泥热料生产线。经过半年多的生产调试和72小时的连续考核,该生产线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当时世界最新水平。其中窑产量大幅度增加、窑系统热效率高,能耗大大降低(节煤效果显著)、节电效果显著、大幅节水和减排等七大优点引起了国内外行业的广泛关注。

  2011年,经验收检验后,该成果被认为成功地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发明再到工业应用的原创性成果转化,多项指标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工艺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18年9月21日,徐德龙在北京逝世。他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也做到了。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