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王梦恕:忠孝仁义做人 求真务实做事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8-11-22

  他来自黄河之畔,足迹却已遍布华夏大地。从南到北、从森林到海岸,到处都有他参与规划、指挥、指导的重大项目。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

  1938年,王梦恕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初中毕业后考进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学习;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1956年王梦恕又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他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工处任专题组长,参加北京地铁线路的建设。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国家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面对过我国隧道最多,发展最快,穿越地质最复杂的情况,他的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

  1981年,我国在京广线建设全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大瑶山隧道,该隧道全长14.295公里,采用人力和小型机械开挖岩体……这些在国内史无前例。时任铁道部隧道局科研所总工程师的他,带着24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攻关组,创新采用国际上一种尚未成熟的新奥法施工理论,设计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新方法、新结构、新仪器,其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成套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使大瑶山隧道工程实现了大断面快速安全施工,将工期从8年减少到6年半,10项配套技术、42项技术难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大瑶山隧道修建新技术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纵观王梦恕的经历,他有很多“开创”和“首次”。从大瑶山隧道到秦岭隧道,再到北京等城市地铁,以及过江海底隧道的建设,王梦恕的创新业绩越来越多,梦想也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是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直到去世前,他依然坚守在工程施工的一线。他说“我的生活很简单,带学生,隧道、地铁、铁路、水利好多工程在肩上,一年当中我只有100多天在北京,200多天在工地上。”

  面对工程,他的理念是:做工程,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而对于育人,他用“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要求自己和青年一代。作为高校教师,王梦恕对学生提出了“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论”这三个基本要求,强调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王梦恕培养出了百余名品学兼优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输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2018年9月20日,王梦恕在北京逝世,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隧道建设事业,更为年轻一代树立了人格榜样和精神丰碑。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