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盖头,未来中国载人航天重器都在这儿科技日报 2018-11-07 作者:付毅飞 |
在6日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大批航空航天重器精彩亮相,其中,我国空间站核心舱、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首次公开露面,让观众可以一窥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
空间站核心舱掀起盖头
5日下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区掀起了盖头,显露真容。此次参展的核心舱是1比1工艺验证舱,其状态与真实核心舱几乎一致。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是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记者从其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了解到,核心舱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则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另外还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
据了解,核心舱配置了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以降低损耗物资的补给需求。我国空间站将采用电推进技术,以降低推进剂消耗。
同时,由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空间站机械臂也一同展出。机械臂具备精确操作和视觉识别能力,既能自主运行,也可由航天员遥控。
新一代载人飞船亮相
面向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需求,五院正在论证研制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其缩比版本在本届航展亮相。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新一代载人飞船全长约9米,最大发射重量23吨,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其中返回舱是航天员座舱,同时也是全船的指令中心,并承担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的职责;服务舱具备提供轨道机动动力和轨道飞行能源的功能。
该飞船在充分继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技术基础上,在结构、推进、回收、能源、热控、电子、人机交互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具备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和宜居的特点。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近地轨道飞行、载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深空探测等多种任务。
五院载人总体部研究员杨雷近日介绍,未来载人登月以及深空探测任务需要以更高的速度再入返回,这对飞船返回舱的气动外形、防热结构和返回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火箭抢镜
在往届展览的火箭展台,身材魁梧的长征五号总是最吸睛的那个。但在本届航展,“长五”被身边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抢了镜。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以下称简一院)了解到,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为执行未来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任务研制,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其芯级箭体直径达10米级,可构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至44吨的系列化型谱。
目前国家已正式批准长征九号第一个研制阶段立项,集中突破一大批核心瓶颈技术,为工程立项奠定坚实基础。按照任务规划,该火箭将于2028年前后首飞,未来可满足较长时期内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宇航任务需求。
展台上,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也首次亮相。该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未来可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并与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
据一院新一代载人火箭副总设计师胡晓军介绍,该火箭采用5米直径,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以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同时其采用多台发动机并联布局,可以实现垂直起降重复使用。(科技日报珠海11月6日电)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