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承载藏区牧民文化和生活的“高原之舟”科普中国网 2020-07-23 |
据青海达日县应急管理局5月8日消息:当地由于连续两天雨雪天气,导致黄河水位迅速上涨,牧民90多头牦牛被困于距离县城40公里处黄河中心的小岛上,水深达到2.5米左右,河道宽40米左右。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桑日麻路消防救援站接到藏族牧民的求救后,果断出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90多头牦牛及6头刚出生的小牛犊成功到达安全区域。
在青海,“人与牛”的故事还有很多。青海牦牛(指家牦牛)主要养殖在青海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州等以“三江源”为中心辐射的周边草原牧区。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牦牛存栏近500万头,占世界家养牦牛总量的近40%。多年来,青海凭借高原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发展之路,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成为这个鲜明特色中的最亮眼之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青海牦牛。
一、牦牛,青藏高原体型最大的动物
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它们与这里的藏民族相伴相生,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都是最好的依托。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
冰河时期来临前,地球整体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许多。当时青藏高原上,和牦牛一同生活着的还有铲齿象、披毛犀、野马、岩羊、雪豹等动物的祖先。但在1万年前冰期结束时,曾经最辉煌的猛犸象和披毛犀都灭绝了,牦牛则笑到最后,毫无争议地成为青藏高原上成功战胜严寒生存至今的体型最大的动物。
牦牛,包括家牦牛(Bos grunniens)和野牦牛(B. mutus)。大约7000年前,家牦牛从祖先野牦牛中被驯化而来。野牦牛体型庞大,肩高1.6~2.2米,体重300~1000千克。它们有着一对硕大威猛的螺旋形犄角,以及见谁怼谁的暴脾气,敢与之叫板的只有人类和狼群。野牦牛四肢粗短,躯干壮硕,通体覆盖厚实的长毛,胸腔容积大,心肺功能强健,红细胞携氧量高,消化能力强,即使是在青藏高原上最寒冷、低氧和贫瘠的地区,也充满了活力。
野牦牛的历史分布区遍及整个青藏高原。随着人类生活区域的逐渐扩大,这种暴脾气的庞然大物也不得不一点点退缩,现在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和新疆阿尔金三大人迹罕至的保护区中,成年数量不足1万只。
野牦牛的生活方式和多数大型食草动物相同:在非繁殖季节,雌性和幼崽组成大型的雌幼群生活,雄性一般单独活动或者结成小型的雄性群;在繁殖季节,雄性彼此争斗,胜者占据一定数量的雌性,构成繁殖群,失败的雄性只能做“路人”围观。
野牦牛群。图片:图虫创意
如今,由野牦牛驯化而来的后代家牦牛却广泛分布在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的人类生活地区,总数超过1600万头,其中90%以上生活在中国,其余生活于尼泊尔、印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甚至远播蒙古和俄罗斯。现在,家养牦牛根据形态学和分布地区差异,主要被分为十三种品种,包括:西藏斯布牦牛、嘉黎娘娅牦牛和帕里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和大通牦牛(人工培育品种);四川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和甘南牦牛;新疆巴州牦牛和云南中甸牦牛,还有一种外形较为特殊,在山南哲古镇叫嘎苏牦牛。
驯化牦牛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们甚至用了好几千年将野牦牛一代代的进行人工优化。在几千年的驯化过程中,家牦牛经历了种群瓶颈、人工选择及与黄牛(B. taurus taurus)的杂交育种。相比于祖先,家牦牛的体型显著变小,雄性家牦牛只相当于雌性野牦牛的大小,而雌性家牦牛更是缩小到大约200千克重。虽然体型变小后家牦牛更加驯服,但同时也带来了力量变弱和抗逆性变差的缺点。
驯服而略显秀气的家牦牛。图片:图虫创意
除了体型上的区别,家牦牛的犄角也明显更细弱,间距更窄,而且通常竖直向上,缺少野牦牛犄角那样优美又气势逼人的曲线。
3600年前,黄牛随着大规模农业进入青藏高原。犏[piān]牛,家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后代,在体型和力量上都强于亲本,因而在青藏高原和蒙古等地被广泛饲养。
公犏牛不育,但母犏牛可孕,母犏牛与公牦牛或者公黄牛多代回交之后产生完全可育的后代,从而也将黄牛和家牦牛基因相互引入到彼此的种群中。近年来的几项遗传学研究发现,在两者基因交流的过程中,黄牛迅速获得了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能力,而家牦牛得到的则是多变的毛色和无角的性状。
家牦牛的生活方式大体与野牦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一部分雄性家牦牛从小被阉割掉,性格变得温顺,长得也更快,而且会和雌性混群生活。
有时候,一些雄性野牦牛会来到家牦牛群中刷存在感,生下混血后代。对于家牦牛来说,这是一件暂时改善血统的好事,也是一直以来牧民们复壮家牦牛种群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些混血后代野性十足,可能回到野牦牛群中,会对野牦牛种群造成基因污染。
二、野牦牛是什么时候被人类驯化变为了家牦牛?
高原高寒和缺氧的环境以及相对稀少的可利用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探索和开发高原带来了重重困难。人在缺氧的状态下,大脑和身体的反应以及运转速度都会相应降低,狩猎采集能力和效率会比在平原地区低很多。因此人类需要强健的体魄,才能在高海拨处获取足够的资源维持生存并长期繁衍生息下去。
人类最早踏足于青藏高原的年代在2018年被彻底更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副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布的《关于西藏尼阿底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调查报告》披露了西藏尼阿底旧石器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距今4万年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纪录。刷新了学界和大众对世界屋脊人类活动历史及古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认识。
2015年12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牦牛驯化成果。该研究通过牦牛的全基因组研究对此做出了解释:7300年前,家牦牛的驯化为藏族先民带来了稳定的生存物资,引发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次人口爆炸;3600年前,大规模农业的实现引爆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二次人口增长,而这次人口增长也带来了家牦牛种群的大规模扩张。
也就是说,人类依靠牦牛才在青藏高原上获得了立足之地。
正在翻越雪山的牦牛驮队,没有牦牛人类的脚步就不可能涉足这么深远的区域 图源:图虫创意
三、牦牛承载了牧民的文化和生活
在牧区,牦牛意味着财富。拥有一群健康的牦牛,胜过拥有金山银山。
牧民吃的是煮熟或者风干的牦牛肉,喝的是新鲜牦牛奶、发酵而成的酸奶和冲泡了酥油的奶茶,吃糌(zān)粑(炒青稞面,主要的糖分来源)时也加入酥油,和上奶茶捏成一团才能吃下——牦牛提供了牧民食谱中几乎所有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
用牦牛奶和茶叶煮成的货真价实的奶茶;糌粑和酥油,用奶茶和匀后捏成一团吃。图片:图虫创意
草原地区很难找到木材、煤炭,游牧生活又不方便囤积大量燃料,干燥的牦牛粪当仁不让,自然成了最合适的能源。牧民每天会收集自家牦牛的新鲜粪便,揉成一大团,再分割成大小合适的块或片,晒干后累积起来使用。
藏民住的帐篷分两种:牦牛毛织成的黑帐篷和布缝制的白帐篷。黑帐篷的制作过程十分耗时耗力耗牛毛,但通风性好又疏水,夏天住十分凉爽惬意。
藏民的文化生活也离不开牦牛。作为藏族的一项传统文化,起源于吐蕃时期的赛牦牛保留至今。人们在夏秋的节日庆典时,把牦牛装饰漂亮,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热闹一番,庆祝牦牛带来的美好生活。
藏族传统元素装饰的牦牛。图片:图虫创意
在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藏族人信仰的是崇尚“万物有灵”的本土宗教——本教。当时牦牛被作为神牛对待,人们宰杀时须先念诵长经300遍。祭祀活动中也充满了对牦牛的崇拜,黑色牦牛象征神圣、正义和力量,白色牦牛则代表吉祥、善良和美好。
野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最顽强、庞大和富有力量的生命,就像是荒原至死不屈的灵魂。而它的后代家牦牛,作为人类世世代代不可分离的生活支柱和极具象征性的文化载体,和人类早已是相互依存。
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雨雪风霜,人类获得了牦牛的所有给予,也为牦牛付出全部。几千年来,人类和牦牛就这样在青藏高原上互相依存。
参考资料:
1、《西藏牦牛SRAP遗传多样性及分类进化研究》《生物技术通报》2012年第6期赵上娟 钟金城 柴志欣 张成福 信金伟 陈智华
2、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2loop序列的分析兽类学报,2006,26(4):325~330.郭松长 刘建全 祁得林等
3、牦牛,家牦牛,赛牦牛,百度百科
审核: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三江源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