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藏高原 探寻气候密码青海科技报 2019-09-04 作者:许小峰 |
作者简介:
许小峰,中国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天气动力专业研究生学历,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许小峰曾多次到访西藏,但参加青藏科考,这是他的第一次,作为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气候资料相对稀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9年8月,科考队伍带着气象探测仪器,从西藏拉萨出发,走进藏北无人区探寻全球气候变化与藏区环境的关系。本文节选自许小峰博客中的六篇高原科考日记,每一张照片都生动展现出了青藏高原科考事业的艰辛与伟大。
科考日记一:在青藏高原的“梅雨季”里试飞希望
图为队员们正在进行光谱仪计架设测试,这种设备可以直接获取大气和植被的光谱信息,还可以对飞机、卫星上的光谱仪器进行校正。
7月3日以来,旱涝急转,雅江流域进入雨季。科考人员在寒冷的雨天里,尝试架设探空仪、无人机等科考设备,开始得并不顺利,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希望”的微光将寒冷、忧虑都逐一驱赶。
完成这些任务的主要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了完成科考,他们需要在尽可能靠近冰川的地点安装一个自动气象站,需要在水下安装设备,平均作业海拔为4500米,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和毅力令人钦佩和感动,也预示出未来的希望。
科考日记二:在蓝天白云下捕捉“风景”里的气候资源
图为碧空下黄灿灿的油菜花田。
科考队的组成还是很多元的,人员来自发改委、中科院、气象局、北大、清华、南信大等多个单位,专业涵盖了气象、地理、遥感、生态、防灾减灾、气候变化、能源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既有不同的任务,也有合作的交叉点。途中所见所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感受,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
荒滩、草地、山岭、冰川、青稞麦田、油菜花海,在一般人眼里,它们就是一些美丽的景观,但在科考队的遥感专家眼里,它们都是利用光谱的捕捉的对象,只有将这些陆面上不同反射体的频谱差异通过高精度的仪器近距离搞清楚了,才能通过检验对比使大范围的卫星遥感观测结果贴近实际。
科考日记三:在甲岗冰川脚下海拔5400米处建站成功
图为小分队在海拔5400米处的甲岗冰川脚下建自动观测站。
9点半启程,科考小分队中午1点10分左右到达现场准备在甲岗冰川脚下建站,3点15分,微信群里显示“建站完毕,准备下山”,消息传来,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担心,毕竟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下山也非易事。最终会合时,疲惫的将士们真有些坚持不住了,坐在石头上喘着气,许小峰写到:“相信在这次高原科考中,8月9日是值得留下一笔的,完成了在位于申扎的甲岗冰川脚下海拔5400米处建自动观测站的艰辛任务,承担此项任务的是队中包括3名女生在内的六位勇士组成的小分队。”
科考日记四:偶遇驴友珍贵照片见证冰川退化
图为正在消融的冰川。
在那曲市的申扎县,科考队偶遇一个冰川爱好者,“驴友”说他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退化很明显,并发给队员一些足以佐证这一发现的照片。尽管,因为这些照片拍摄于不同季节,并不能很完美地证明确实有些冰川消失了,但是“驴友”的发现也引起了一行人的思考:冰川退化肯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这种变化还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包括诱发自然灾害。
科考日记五:矗立在星空下的自动气象站
图为夜战荒滩的工作人员们。
8月11日,科考队到达改则,就进入到藏北的阿里地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他们面前:在相对偏远的地点建一个综合自动观测站,这个自动站的建立较前两个在冰川脚下安装的站要复杂不少。在夜幕中,科考队员们挑灯夜战,靠车灯和手电筒照明,确保了施工能持续。寒风中,已无退路,只能前行,一直干到11点半多,残云散去,满天星斗,一座自动站终于耸立在了荒原之上。
科考日记六:一“错”再“错”合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图为错鄂,湖泊是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颗“明珠”。
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湖泊,如同散落在高原上的一颗颗明珠,藏语称之为错,如著名的纳木错、羊卓雍错。冰雪、冻土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但当它们对这种加害不再忍气吞声,奋起反击时,会引发对大气、陆地、生物等的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科考旅途可以一“错”再“错”,享受自然风光,但人类对自己不合理的发展模式、行为方式要有所约束,及时纠正,不能一错再错。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求索三江源绿色发展新路
下一篇:阿尼直亥山:处在深闺人未识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