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青海科技报 2020-02-28 |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
达乌尔黄鼠
病灶标本中鼠疫杆菌
在青藏高原生活着这样一种动物,它就是喜马拉雅旱獭,它可谓是一身是宝。因为喜马拉雅旱獭身上最值钱的是毛皮,丰厚的绒毛富有弹性的触感是上等的皮草原料,所以完整的喜马拉雅旱獭皮是非常值钱的。另外旱獭肉也具有一定的食疗效果,旱獭的骨头和身上炼出来的油则可以用来入药。但它也让人忧,它是青藏高原等区域内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是青藏高原区域鼠疫预防的重点监控对象。一旦发生鼠疫它脱不了干系!
喜马拉雅旱獭是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的一种大型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体呈棕黄褐色,并具黑色斑纹,体型粗壮而肥胖,尾短。旱獭为穴居、群居动物,洞巢成家族型,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等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
猎食旱獭会发生鼠疫
大家可能觉得,鼠疫都是家鼠传染的。其实不然。
鼠疫的根本源头在鼠类,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称啮齿目,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野鼠是鼠疫杆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所以称为“鼠传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
土拨鼠学名就是旱獭!旱獭与水獭(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统关系上相差甚远,它与鼠才是真同类。旱獭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种类,会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獭体型粗大肥壮,体重可达5~8公斤,肉精味美,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态可掬,却是鼠疫菌最稳定的储存库,带菌率很高,剥皮取肉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在疫区猎杀食用旱獭,那就好比亲自撬开死神的魔瓶!
旱獭是鼠疫重要宿主
目前,我国有11个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其中,喜马拉雅旱獭主要生活在高原草场等处。四川省林科院研究员刘少英介绍,”喜马拉雅旱獭被称之为“土拨鼠”。在动物学上,旱獭属于松鼠科,与松鼠等为近亲。喜马拉雅旱獭之所以被当成鼠疫盯防重点,与鼠疫的传播方式有关。现已查明的鼠疫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则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而喜马拉雅旱獭本身携带有寄生跳蚤,且自身和栖息处也会携带鼠疫。无论是与其洞穴、尸体还是皮毛接触,都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食用其肉,则有可能直接感染鼠疫——一般而言,旱獭血液中的鼠疫病菌很难简单加热杀灭。
鼠疫能多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尤其快速
鼠疫可由蚤媒、接触、呼吸道与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也就是从地面、凌空、体表和体内全方位进袭!
疫蚤叮咬可将鼠疫菌注入人体及各种动物体内,“鼠蚤兽”、“鼠蚤人”是鼠疫的最基本传播方式。
接触病兽的皮、血、肉或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则可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吃未煮熟的染疫动物的肉或血,可经消化道引起感染。吸入肺鼠疫病人喷出的飞沫,或吸入腺型及无全身症状的皮肤型、眼型和肠型鼠疫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干燥后形成的飞尘,都可由呼吸道感染。
呼吸传播最迅速,历史上发生的多次世界性人类鼠疫大流行多是空气(飞沫、飞尘)传播所致。
遇到旱獭,我们该怎么办?
不接触旱獭或者其洞穴,更不参与投食、喂食,也不捡拾或者食用其尸体,这是避免感染的前提。
此外,刘少英也提到,对于喜马拉雅旱獭而言,鼠疫本身也是致命疾病。换言之,鼠疫本是人鼠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因此,判断一个区域是否有鼠疫传播或爆发,简单的方式是:查看旱獭分布区是否突然出现旱獭大量死亡。由此,有专家呼吁川内有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区域,应密切关注相关情况,发现旱獭大规模突然死亡现象立即上报并疏散群众。
除了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松田鼠外,刘少英提醒,与其他鼠类接触也要“小心为上”。因为,人类对于鼠疫的宿主、传播媒介还在不断认知之中。例如,在四川境内有分布的柴达木根田鼠,就曾在青海种群中发现过鼠疫病菌的存在。
延伸阅读
新中国已制止了人间鼠疫流行 但潜在危险尚存
鼠疫并没有被消灭,但在我们国内,鼠疫流行已经不再发生。
新中国成立前的300余年间(1644~1949年),我国发生过6次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个省(区)的501个县(市、旗)发生鼠疫259万多例,死亡239万余人,仅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间(1900~1949年)就发病115.5万余例,死亡102.7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采取以灭鼠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数百年之久的人间鼠疫流行。
如今,我国内地大部分区域通常不存在鼠疫疫鼠,大众无须“谈鼠色变”。但消灭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则,鼠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种,我国就有24种,包括病毒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5大类。目前最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也能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对主要害鼠密度须定期监测,将其控制在卫生危害或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对鼠疫的监测和预防必须常抓不懈!
鼠疫虽然“凶猛”但并非无法控制
鼠疫虽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抵御、不能防止。鼠疫菌耐低温,在-30℃仍能存活,在冰冻组织或尸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脓液、痰、蚤类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不耐干燥和热,100℃经1分钟可致细菌死亡,阳光直射仅能耐1~4小时;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都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都敏感。
鼠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与急速发展,患者死亡多因来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鼠疫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确诊,通过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况发生。
对鼠疫这类烈性传染病,应重在预防。外出旅游应避免进入鼠疫潜在疫区。必须进疫区作业时,务必严格做好个人和群体防护,在1~2个月前注射鼠疫疫苗;若临时需要进入疫区,则应口服长效磺胺或四环素。进入宿营地前必须先灭蚤灭鼠,并反复扫荡,保持驻地无鼠无蚤。
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惨剧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叶,全世界共发生过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纪(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区开始扩展,医学史上称“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约死亡1亿人。
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辗转流行到17世纪,当时称其为“黑死病”,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该洲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国当时也有1300万人死亡。
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叶,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波及亚、欧、美、非四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死亡1500万人。
总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全球历次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
为什么鼠疫这么可怕?
第一,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快。
鼠疫菌通过淋巴结、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会表现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3个基本型最险恶。其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肺型甚至仅潜伏数小时便发病。起病后发展极快,由高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化脓、咳嗽血痰、皮肤及各种脏器出血,迅速发展为全身毒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死亡。原发性败血症鼠疫患者甚至在24小时内就死去。
第二,人对鼠疫普遍高度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除了已接种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无分男女老少,身体壮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杆菌的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广泛。
鼠疫杆菌的主要储存者(即“宿主”)是鼠类(啮齿动物);疫源地内一些食肉类(狐、鼬…)、食虫类(鼩鼱)、有蹄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以及猫、狗、羊、驴、骆驼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疫鼠而感染,并且都能威胁人类。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托素湖出现国内罕见景象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